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任星航。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2月17日讯:15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展”在北京农展馆闭幕。为期十天的展览,展现了我国精彩纷呈的传统艺术,也吸引了京城民众的关注。展会期间,北京万道广告中心邀请了参加展览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任星航,来到马连道黄山茶城,做客本刊“茶业专家论坛”,纵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京城茶友做了精彩演讲和互动。
宋代五大官窑,塑造了中国瓷器行业的一个巅峰时代。作为五大官窑之首的“钧窑”,历来有“大美之瓷,大德之瓷,天成之彩”的美誉。但是,相比于其它四大官窑的红红火火,钧瓷近年来市场反响却显得有点“落寂”,走遍马连道,竟然没有找到一家钧瓷专卖店。零星的钧瓷销售,也都是在夹杂在其他瓷器的专卖门店中。
“这丝毫不影响钧瓷的艺术价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任星航说,“作为传承人,我们就是要耐得住寂寞,保护好工艺,让人们知道好东西是什么样子。”
任星航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钧瓷烧制技艺奇妙之处。“之所以称为大德之瓷、大美之瓷,就是因为钧瓷是纯粹窑变,完全是巧夺天工。一件钧瓷艺术品,绝不会再出现第二件雷同产品。”任星航说。
也正是因为这个巧夺天工的难以重复,钧瓷界历来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当然,并不是任何一片钧瓷都有这么高的价值,只有恰好完美的那片钧瓷碎片,才能堪当此誉。”任星航说。
任星航认为,钧瓷传统工艺兴于宋朝,得益于宋徽宗的推崇,成为皇家瓷器和御用文化的代表,宋亡后官方技艺失传。但是,“耦断于官,丝连于民”,禹州当地的民间匠人因躲避战争而将钧瓷的部分技艺带到全国各地。因钧瓷烧制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缺少了皇家的财政支援,这种流传出去的不完全技艺,无法再现当年皇家钧瓷的辉煌。
“钧瓷根在禹州,有社会历史渊源。不仅仅如此,禹州的二次黏土成型历史过程独特,难以复制,拥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结构,这也是外地泥料难以重现钧瓷真容的原因。”任星航说。
钧瓷产量本身就少,流传下来的钧瓷文物保存量更少。任星航说,“在首都故宫名目繁多的宝藏中,钧瓷只有24件;在台湾故宫,还有21件钧瓷。”
任星航建议消费者,挑选钧瓷产品,要谨记“钧瓷美与丑,先看足和口”。做工精致的钧瓷,口、足部分必定匀称、薄厚分明、曲线优美。历史上曾经流传,“钧不过尺”,意思是说,由于工艺条件的限制,钧瓷的尺寸不会超过一尺。但是,因为现代加工工具的改善,“钧也可过尺”。
与钧瓷朝夕相处,任星航赋予他们生命,并用男孩和女孩来形容烧制过程的两大元素——窑火和泥胚。在任星航看来,窑泥养手,不伤人,如同柔美的女孩;窑火活泼,灵动,如同调皮的男孩,要耐心地调教。他将作胚的泥料分为阴阳,阴土偏软,阳土偏硬,两类土质比率调配得当才能制作出上等泥胚。“没有这种感情,就不要做钧瓷了。”任星航说。
任星航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静下心来,寂寞下来,不要看外面。看外面,心就花了,静不下来了。” (节选自《本刊茶业专家论坛:全国非遗展上的“茶业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