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一天,河南许昌学院艺术楼前,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冀德强拿着几片刚出窑的钧瓷试片,指着其中一片上的钧瓷釉对该校美术学院院长王雨说,“这个釉的颜色跟宋朝出土的碎片比起来,怎么样?”王雨拿过试片看了半天,“一种已消失的釉恐怕要重新面世了”。
多年前,钧瓷这个家喻户晓的奢侈品,曾因粗制滥造而濒临“自毁品牌”的局面。近年来,钧瓷在许昌学院神奇地复活且得以发扬,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模式。
商业化的冲击
“很多文化形式,在今天的商业化浪潮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种矛盾,钧瓷也不例外。”王雨说。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主要产于河南禹州神垕镇。大禹之子启曾在这里的“钧台”宴会天下诸侯,举行盛大的开国典礼,钧瓷之名就得之于此。
钧瓷以古朴、端庄、粗犷、雄烈的造型再现了炎黄子孙的豪爽,并以“神奇诡秘”、“窑变无双”的唯一特性,昭示了“唯吾独尊”的王者风范,素有“家里钱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自唐宋以来,历代皇室都把钧瓷列为皇家贡品,并御封为“神钧宝瓷”、“奇珍异宝”、“精妙绝品”,直到清朝才流入民间。
然而,在钧瓷辉煌1000年后的今天,竟然出现了“千家窑炉,万户冒烟”的景象,市场上甚至10块钱都能买件钧瓷。
有专家指出,这是钧瓷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王雨告诉记者,许昌有一两百家企业,正向钧瓷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所以有企业用工业颜料替代钧瓷釉。虽然成本降下来了,但钧瓷的价值却失去了。”冀德强说。
“因此,钧瓷目前正处于产业化和自身价值的较量中。”王雨说。
引入科技力量
许昌学院建有中国唯一一家钧瓷文化艺术馆,成立了许昌中国钧瓷研究院以及校长陈建国亲自挂帅的钧瓷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这为构建集钧瓷的教学、造型设计、展示和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多方位钧瓷研究平台奠定了基础。
千百年来,钧瓷人才培养都是师徒相授的方式。从2007年开始,为了进入现代大学教育模式,许昌学院与禹州钧瓷研究所联办了陶瓷艺术设计专业。
“为了保证培养的学生质量,我们每年只招收15名学生。”王雨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