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商丘工艺 >> 工艺赏析 >> 浏览商丘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河南民间工艺——火店宫灯

2013/10/17 11:16:10 点击数: 【字体:

河南民间工艺——火店宫灯
在夏邑县火店乡李店村的一家个人宫灯厂,一名儿童正在帮父母将制作好的灯笼摆放在院内。李店村是远近闻名的“灯笼村”,全村人每年80%的收入靠扎制灯笼所得。
河南民间工艺——火店宫灯
夏邑县火店乡李店村的一农户家中,一位妇女在抽纱机前接线头,赶制扎灯笼用的尼龙丝线。
河南民间工艺——火店宫灯

两名妇女在制作灯笼。
河南民间工艺——火店宫灯
在夏邑县火店乡李店村的一家个人宫灯厂,一位农民把刚制作好的灯笼摆放在院内,准备运往外地。


    “宫灯”这个词恐怕大家都不陌生,可您知道夏邑火店宫灯吗?它曾挂到了北京天安门的城楼和人民大会堂,还远销到新加坡、澳门等地。小小宫灯,几多荣耀,演绎了夏邑火店人几代的辉煌。

    火店宫灯是这么来的

    宫灯原为皇家宫廷之物,后流传民间,为中国传统镇宅保平安的喜庆吉祥之物,装点家宅,光芒四射,诸邪顿消,丁财两旺,出入平安。

    相传,古时候在栗城(今夏邑县)有一个叫火店的地方,那里有一能工巧匠擅扎各式各样的灯笼,所扎出的灯笼美观大方,别具一格,很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后来,这一能工巧匠收了许多徒弟,开了专门制作灯笼的作坊,生意相当红火。这一民间的传统工艺引起了当地县令的注意,他把民间所扎出的灯笼几经选拔,献到了朝廷那里。皇上看到绣有精美图案的红红的灯笼,龙颜大悦,厚厚赏赐了县令,并把这位能工巧匠招进宫里,专门为皇宫制作各种宫灯。

    这位能工巧匠来到宫廷之后,在原来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灯笼融进了皇宫富丽堂皇之气。每到节日的夜晚,整个皇宫灯火辉煌,宛如人间仙境。后来,朝廷官员也竞相仿效,在自家门口把这种灯笼挂上,用于镇宅驱邪,把它当做一种荣耀的象征。

    这位能工巧匠告老还乡之后,把此手艺传给后人,遗憾的是其后人没能继承下来。火店的老百姓虽然贫穷,但为了纪念这位能工巧匠,就自行研制,就地取材,用高粱秆抽成篾条,用篾条扎制成灯笼架子,然后用彩纸糊上,中间点上油灯,供孩子们在农历正月十五的晚间挑上在大街上游玩。

    火店宫灯虽然经过了近千年的风雨变迁,但无论怎么演绎,都一直保留着那种传统的民间工艺,风雨变迁中也发生了好多好多的故事。

    学来的却是自家手艺

    在夏邑县火店乡李店村,有一个叫王书勤的农民,他仅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却常年奔波在外,靠做些小生意营生。

    23年前,王书勤到广州做小买卖,无意之中发现广州有不少做宫

    灯的厂家,不但做出的灯笼好看,而且销路很好。头脑精明的王书勤就打起了宫灯的“主意”,他立即让10多岁的长子王玉超到广州学习制作宫灯的技术。王玉超在广州一家制作宫灯的厂家边打工边学习,不到3年时间,王玉超便掌握了宫灯的制作要领。

    老子英雄儿好汉。很有心计的王书勤和王玉超父子俩就想在宫灯上做文章,决定在老家李店大干一番。扎制宫灯不需要很大的投资,一般的手工作坊即可,父子俩筹集资金,办起了火店宫灯厂。一家人进行了分工,王书勤跑销售,其妻陈美萍抓管理、生产,王玉超当技术员。刚开始的时候,宫灯厂规模很小,仅有10多个工人,生产量也小,而且销路也不太好。那时候,王书勤没少作难,全国各地跑,最后总算有了销路,并且生意越来越好,渐渐地宫灯厂的规模越来越大。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商丘报业网—京九晚报 2007-07-04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行走中原感受民间艺术 ——泥塑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