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秀美山水 >> 山水与品牌 >> 浏览三门峡

三门峡:城市建设文化——因大坝而兴的包容之城

2015/11/19 16:55:18 点击数: 【字体:

 
 
  “瞧!这就是著名的黄河截流石,我们三门峡非常特殊的文化符号,当年用在三门峡大坝施工中,为拦截汹涌澎湃的黄河水……”10月2日下午,在三门峡经济开发区黄河广场,62岁的市民赵旭东指着黄河截流石功碑,自豪地向两位首次来到三门峡的老朋友介绍。
 
  说起三门峡,人们会立即想到三门峡大坝,三门峡人也会津津乐道地从三门峡大坝,或是从和大坝有关的符号开始介绍三门峡这座城市。
 
  1957年4月13日,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举行开工典礼。翌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从此,千载静寂的三门峡峡谷顷刻间变成了沸腾的海洋……
 
  1958年,三门峡大坝施工进入高峰期。为保证工程年底截流对劳动力猛增的需求,经国务院批准,从外地调入、借调工人和从农村招收学徒工5361人,年底工程建设职工总数达到了24848人。
 
  大坝的建设更是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曾3次到工地现场指导工作,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董必武、李先念、彭真等也都先后来到这里,并多次在此召开动员会、调查会,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难题。
 
  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也纷纷慕名来到三门峡大坝,写下了大量的经典著作。郭沫若在视察后写道:“鬼斧神工天作险,人工民斧险为夷;三门峡上英雄汉,动地惊天大史诗。”贺敬之笔下的诗作“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更是流传深远,被一代又一代的三门峡人所吟诵。
 
  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扎根三门峡后,有力促进了三门峡的城市建设。据三门峡党史办工作人员介绍,据记载,当时三门峡的市政建设确实属于高起点,从苏联专家设计、颇具欧洲特色、古朴典雅的三门峡火车站可见一斑。
 
  1959年春,著名作家冰心在踏访三门峡水利工程后,以《奇迹的三门峡市》为题记录了她当时的兴奋与自豪:“这座奇迹似的涌现出来的崭新城市,原本是火车道旁的一个小站,一个只有3万多居民的会兴镇。1957年4月13日,在幽静险峭的三门峡山谷,响起了征服黄河的石破天惊第一炮的同时,这个为这伟大工程服务的城市就像满园花卉,响应着这一声春雷,遍地萌茁了。从全国各个角落来的征服黄河的战士们,在这里安了家……”
 
  随着大坝建设的不断推进,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很快随之崛起。
 
  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一大批工业企业陆续在三门峡开建。1958年,从上海迁来的和平五金工厂、华东军区军需后勤装备部109厂迁来的塑料厂合并建成三门峡市仪表元件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门峡被国家确定为建设“三线”地区的投资重点,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包括航空航天部一二四厂、中原量仪厂、三门峡化工机械厂、河南第二纺织器材厂、豫西机床厂、中州汽轮机厂、三门峡铝厂、三门峡化工厂、会兴棉纺织厂、秦岭金矿等;上世纪80年代,建设了中原黄金冶炼厂、三门峡电熔刚玉砂厂……
 
  大批企业建起来了,操着各种口音的人们与本地群众一起成为三门峡的新居民。如今,走在三门峡的大街小巷,你会很容易听到标准的“上海腔”、十足的“东北调”;这边是南方大婶在探讨“中午吃米饭”,那边是北方大伯在商量“下午做面条”……“包容”已成为三门峡这座新兴城市一个深深的文化印迹。尤其是当你来到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老年大学,更会深刻地感受到“包容”这一特点。在这里,不同的老人会用不同的方言如数家珍地向你介绍三门峡大坝,讲述他们与三门峡大坝的精彩故事,讲述他们是怎么看着三门峡渐渐发展起来的,言语之间,满满都是对三门峡的爱。
 
  “我们要更加重视三门峡的城建历史和文化,要多保留和保护那些像截流石一样的实物。”赵旭东说,三门峡因大坝而生,在这座移民城市,各种思想碰撞、交融,从而促进了三门峡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好好保护。赵旭东满怀期待地表示,希望将来能够建设一座三门峡城市建设文化博物馆,向外地人展示三门峡的建设成果,以增强三门峡市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以及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深深地烙在每一位三门峡市民的心中。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都能深深体味和感受这份自豪和成就。
 
  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长假,三门峡大坝景区再次迎来了数以万计的游客,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在这里欣赏壮观的三门峡大坝,而三门峡这座包容之城,也以更加宽阔的臂膀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人们,到这里观光旅游、置业安居。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西部晨风(2015-10-08 )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