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三门峡 >> 三门峡美食 >> 美食与品牌 >> 浏览三门峡

陕州糟蛋:走过风雨 初见彩虹

2013/4/1 11:50:23 点击数: 【字体:

陕州糟蛋:走过风雨 初见彩虹
站在制作陕州糟蛋的大缸旁,朱家明充满自信

    2月10日上午,正为陕州糟蛋上下奔波的朱家明,接到三门峡市商务局一位领导的电话:一定要坚持“加明”牌陕州糟蛋的质量和品牌,争取外包装上档次,今年5月免费参加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名优特色产品活动。
  
  像这样的“免费”待遇,朱家明已经不是第一次享受了,他由衷地说:“谢谢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对我的关照,以及对陕州糟蛋的扶持!”
  
   2008年,在陕州糟蛋第四代传人、曾在三门峡酱菜厂做糟蛋的卫德丰老人指导下,朱家明开始学习制作陕州糟蛋。其间,历尽千辛万苦,他的实验终于获得成功。3年多来,朱家明制作的陕州糟蛋以其过硬的质量和回味悠长的口感,先后荣获第四届三门峡市知名文化产品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金奖、第十届全国农产 品交易博览会“绿色纯天然食品”“健康营养食品”双项奖。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去年,朱家明代表河南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本报及三门峡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香港nowTV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追踪报道。
  
  2011年4月,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朱家明成功注册“‘加明’牌陕州糟蛋”商标。同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他陕州糟蛋发明专利。
  
  然而,这一连串荣誉的背后,却饱含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困苦。
  
  “去年这个时候,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如果没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与鼓励,如果没有朋友们的热情相助,如果没有《三门峡日报·西部晨风》等媒体的持续关注,我真的就关门不干了。”面对记者,朱家明的心里五味杂陈。
  
  2011年春节前夕,当家家户户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悦中时,朱家明在陕县菜园乡一个租赁的旧厂房里唉声叹气,全家的积蓄都用于生产和经营陕州糟蛋,再也拿不出一分钱来购买原料、制作糟蛋了。他站在寒冷的院子里,注视着一排排准备制作陕州糟蛋的大缸,脑子里一片空白。
  
  “全家7口人翻遍所有的口袋都找不出5块钱,这可咋过年哪!”朱家明看着妻子以泪洗面,看着儿孙们的眼神,心都要碎了。
  
  窘迫的现实,让这位平时干练的汉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煎熬。
  
  正在这时,陕县文化局退休干部刘安璋夫妇等一些好心人向他伸出了援手,有的给他买些生活必需品,让朱家明一家安安稳稳地过了年。
  
  朋友们的热心帮助,让困境中的朱家明感到了温暖与希望,他重燃创业的激情。
  
  “无论如何,都要制作出陕州糟蛋。只要能产出,就不愁卖。”朱家明暗下决心。他用借贷以及朋友资助的近10万元购买了鸡蛋和糯米等原料,精心制作了4万枚陕州糟蛋。
  
  2011年11月中下旬,他应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要求,向上海、北京发送陕州糟蛋40多件共400多枚陕州糟蛋,12月初又向香港、台湾等地各发送十几件。
  
  情况一天天好起来,到了去年年底,朱家明还清了4万元的借贷款。
  
  吃水不忘挖井人。朴实的朱家明忘不了曾帮助、支持过自己的新闻媒体、朋友,忘不了政府对自己的支持。
  
  2011年4月,我市主要领导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对陕州糟蛋的发展予以关注和扶持。这让朱家明备受鼓舞,发扬光大传统名吃陕州糟蛋的信心更足了。
  
  随后,三门峡市质监局减免了陕州糟蛋质检所需的数千元费用;三门峡市商务局为他提供了一个个免费推介平台。
  
  今年,踌躇满志的朱家明又有了新目标:“我准备扩大规模,争取达到年产50万枚陕州糟蛋的目标。”为此,他四处筹措了59万元,准备购置原料,制作陕州糟蛋。
  
   朱家明告诉记者,他现在就是缺少发展资金,陕州糟蛋的销路根本不用愁:“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证明,咱陕州糟蛋很受用户欢迎。北京、香港的客户称赞说‘特 别好吃,口感很纯正’,他们还四处托人购买。政府一些部门的领导也表示,我只管抓好糟蛋的质量,宣传、销售由他们负责。”
  
  2012年,朱家明有一个心愿:“我打算在年底的时候,在三门峡举办一次免费品尝活动,让市民也能尝到风味独特的陕州糟蛋。”(原标题:陕州糟蛋:走过风雨 初见彩虹)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西部在线-三门峡日报 原文时间:2012-2-1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