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摇叫是一种在摇动中发声的民俗玩具。是由一个单面小鼓和一个摇杆组成。在玩的时候拿住摇杆把小鼓抡起来,使其与鼓面保持良好的接触,由一根丝线连接,一端绕在摇杆上,摇杆上抹上松香,使其不停地旋转,线在松香的作用下与摇杆产生摩擦振动,传给小鼓就会发出“柔儿、柔儿”的叫声,因此取名为摇叫。
摇叫是流传于民间的用于自娱自乐的一种儿童玩具,因取材简单,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在河南主要分布在豫北的封丘、长垣、原阳、还有安阳的滑县、浚县, 周口的淮阳、扶沟,郑州的新密、新郑,中原区一带。材质和弦的松紧程度不一样响声也会不一样,有的会像蝉叫,就叫“鸣蝉”;有的会像蛤蟆叫,就叫“蛤蟆叫”,安徽等地用泥做的就叫“泥蝉” 、“叫蝉”等等。
在一座民居小楼里我们见到了中原摇叫的制作人邢广连。邢广连,男,汉族,生于1970年5月,郑州市人,籍贯河南封丘,现任河南省民间协会会员,郑州市民间协会常务理事。
邢广连出生在河南封丘的黄河岸边,从小就和民间玩具打交道,推铁环、扎风筝、摔泥窝。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玩具,伴随着邢广连的童年时光,留下了难以忘却的民间趣味。
邢广连从记事的时候起,就知道自己的爷爷是远近闻名制作摇叫的高手,其制作的摇叫玩具颜色艳丽、叫声逼真,并且线不缠绕、不滑脱,胶泥不开裂,把做好的摇叫扔到空中落下来摔不烂,玩的时间很长,很受小孩子的喜爱。后来邢广连的爷爷去世后,邢广连的父亲又继承了这门手艺。邢广连也开始帮父亲一起做。由于当时的物质匮乏,穷人家的孩子钱来的不易,邢广连的父亲在制作的时候更加认真,并且在质量上严格的把关,让孩子们玩的更持久一些。
邢广连参加工作后,发现传统民间玩具在市场上销售的越来越少,会制作的人也不多了。在一次回家过年的时候,邢广连听父亲经常提起此事,说不挣钱也要做一些到庙会上去卖卖,别把这门手艺给丢了。邢广连听从了父亲的嘱托,再加上自己对民俗玩具的喜爱,又开始按照记忆中的方法制作了起来,他知道这里面也包含着对父亲身上所蕴含的传统民俗情结的一种继承。
近几年,由于国家对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对一些非物质文化传统项目加以抢救和保护,对民间艺人给与荣誉和奖励,邢广连又看到了希望。他就利用自己业余的时间尝试着制作摇叫这种民间玩具。不久,他就恢复了这门手艺。摇叫制作出来了,刚开始的时候邢广连不好意思去卖,看着做好的作品,总想着把它推向社会,在人前展示。终于在一年的大年初一上午,邢广连鼓足了勇气去了文庙的庙会。由于怕见熟人,结果邢广连转了一圈没敢摆,又拿着做好的作品回家了。做了一上午的思想斗争,看着自己做的东西想,这有啥丢人的。下午又拿着做好的作品去了文庙,结果一下午竟卖了90元钱。没到家邢广连就给妻子打电话报喜讯,说终于敢出来摆摊了而且摆出了成绩。没想到的是一连几天生意都很好,特别是受到小朋友的喜欢,这极大地鼓舞了邢广连要把制作摇叫这门手艺发展下去的信心。今年春节邢广连又制作了上千个摇叫玩具,在郑州市商城路城隍庙会上销售,一下引起很多人注意,小孩儿七嘴八舌问这是啥东西,好奇的很。有的中年人也说,这是我小时候见到的玩具,没想到现在还有。人们的喜欢和关注更增加了邢广连把这门传统制作手艺发扬光大的信心。
邢广连在制作猴加官
不仅如此,邢广连还积极学习了解和掌握其他形式的民俗玩具制作技艺。猴加官就是其中的一项。猴加官是一门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起源于清末的河南南阳市,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泥制玩具。现在唯一的传承人是85岁高龄的魏义民老先生。邢广连非常喜欢这种民间玩具,多次拜访魏义民老先生学习这门技艺。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现在,邢广连已基本掌握了这种玩具的制作技法。
为了更好的把地地道道的中原民俗文化发扬传承下去。目前,邢广连正将摇叫这种手艺积极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来源:印象河南网 时间:2012-12-13 编辑:M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