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于宙 杨永/文图
●50年不变的河南口音
未见其人,先听其音。媒体界采访过公益名人王振耀的记者,大多有这样的遭遇。
8月27日下午,在北京京师大厦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的办公室里,因“王院长正在接受采访”,东方今报记者先听了一段豫西口音的河南话广播。
之后,也许是为了表达让来访者等候的歉意,刚接受完采访的王振耀,主动从办公室走了出来,向老乡聊起了自己的家乡情结,“50多年了,乡音始终没变”。
1954年,王振耀生于鲁山县大沙河岸边的白炼堂村,他们的邻村叫韩信村,旁边又有萧何村,再远处又有张良村,这是当年汉王军队路过的标志。
王振耀说,波澜壮阔的历史,将这些有意义的名字留在了这方古老的土地上,彰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去年冬天,平顶山日报社高级编辑曲令敏的《河之书》散文集出版,这本书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平顶山的山水故地。
通读书稿后,王振耀欣然作序:他引用海子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诗句为序的标题: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书生意气 “为穷人办事”
“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王振耀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86年拿到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后,他被分配到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
在政策研究部门工作一年后,他进入了民政部。回顾在民政部的这段历史,王振耀认为自己为穷人做了一点儿事。
“这点儿事”包括,在基层政权司,推动村民自治选举,让“海选”成为9亿农民的共识;在救灾救济司,推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响应体系;在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司,大力推广“平民慈善”、“以善治促慈善”等理念。
在担任领导干部期间,王振耀以其特立独行的做法,屡屡进入公众视线。他曾将各地民政干部“关”在北京,让他们对着录像机承诺在一个月内将低保金落实到位,并存录像为证。一个月后,王振耀的目的达到。但也引来不少人在背后议论他书生意气。
王振耀甚至以一个司长的身份,极力宣传“大学里面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厕所没有卫生纸”的问题。他甚至笑言这个应该列入国家的“985计划”,“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必然难知百姓疾苦”。
●差距 在学习中缩短
1999年,王振耀到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行政管理,这次学习经历,让王振耀开始从制度层面,寻找中国内地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不管你到白宫工作,还是到政府和公司,备忘录都很重要,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的头儿最大的容忍度是多少页?”这是美国教授给中国学生王振耀上的第一课。
结果,全班七十多号人讨论了一个多小时,举手表决,得出了结论:三页。
在当时的王振耀看来,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啊!这也叫学问?后来,他开始反思,“我们的材料有几页,领导考虑这些吗?”
王振耀在哈佛要学十门课, 按照在内地大学的成功学习经验,王振耀给自己准备了十本笔记本,结果所有课程学完,一本笔记本都没有记完。因为凡是记述性质的、资料性质的都不准在课堂上记,课堂上需要的是每个人的观点。
从美国学习回来后,王振耀在工作中开始特别关注细节,以及政策的实用可操作性。
●特立独行 替富人说话
1960年“大饥荒”时,农家子王振耀饿得坐在地上,一位好心人给了半块馒头,帮他恢复了体力。这些,让他真正知道了作为一名穷人的苦处。
关于扶危济困的慈善事业,王振耀有一句名言:穷人5块钱的价值比富人的500块钱高。2010年6月,在李连杰的力邀下,王振耀辞去司局级官位,到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当上了院长,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倡议富人帮扶穷人的公益、慈善事业中。
上任院长第一天,他就号召中国的亿万富翁每年捐100万,同时还倡议媒体,对主动捐善款的富翁的善行给予展示。
对媒体质疑作“慈善秀”的陈光标,王振耀呼吁应理性对待。他说,这是给穷人的好处。咱们作秀的定义,是人民得到得不到实惠,他这个是给穷人的,是好的行为。
8月22日,被网友戏称为“卢美美”的卢星宇新书《我是卢星宇,不是卢美美》在北京举行新书发布会。王振耀应邀到场,并就社会公众中存在的慈善理念发出质疑。
他说,像星宇这样的孩子,一说她做慈善,马上就成神了,要盯着她,将来她不能坐头等舱,不能开很好的车。为什么不可以?难道卢星宇做了慈善就不能扯着她对象的手在街上走了?
王振耀还引用深圳慈善家丛飞的话,倡议社会宽容做慈善的人士,“别把慈善当成祭坛,咱能不能把慈善当成一个圣坛,上去了还可以下得来”。
■ 对话王振耀
让外来务工者
真正融入城市
东方今报:请外来务工人员吃饭,这个正在全国蔓延的公益活动,据说出自您的创意?
王振耀:今年3月,我和两个学者吃饭聊天时,突然产生了请他们吃饭这个想法。在此之前,我和朋友们在饭店里吃饭时,碰到外来务工者,也会悄悄地替他们“埋单”。但有的外来务工者朋友觉得这是施舍。他们来到城市,从事的是二、三产业的工作,是二、三产业的工人。整个社会应该创造条件,解决他们在城市还没有享受到的住房和医疗保险。让他们和城市的工人享受同等的待遇。
东方今报:前段时间,中央向社会公布了中央部委各部门的“三公经费”,引来社会公众的热议,作为在中央部委工作多年的领导干部,您这么看这个问题?
王振耀:“三公经费”中的公款出国经费,我持支持态度。出国能增长官员见识,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去年中国内地有7000万人出国,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出国,中国内地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比如公款吃喝问题,也需要从制度上去解决,中国内地现在缺的是好制度。再比如北京7~21暴雨当天,气象台发布红色预警后,其他部门却没有联动机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有特大暴雨预警时,政府各部门都会联动起来,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商店关门。
现在,知识界有些人批评政府,但是为什么没有知识分子进行制度设计,这些,也是个困扰中国发展的问题。
■ 点评
辞了司长做慈善,在京河南人王振耀“关键在做”的人生,特立独行的精气神,凸显中原儿女“不做大官做大事”的壮志与豪情。
点评人:高保群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驻京办主任(原标题:河南人在北京之王振耀 既为穷人办事也替富人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