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1日重启汝州张公巷窑考古发掘,引起中外陶瓷研究者和爱好者密切关注。张公巷窑被认为“高度疑似为北宋官窑”,考古刚刚开始,引起各方瞩目。
“虽然张公巷窑的重要学术地位毋庸置疑,但长期以来其性质还缺乏统一认定,希望通过这次深度发掘,能够确定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和窑业性质,解决北宋官窑的相关问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在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启动仪式上说。
“这是一次具有明确学术目标的考古活动。”考古队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文军说,确定张公巷窑的时代、解决学术争议,是最主要的学术目标。
1999年夏,汝瓷故乡——河南省汝州市区张公巷与东大街拐角处居民建楼挖地基时发现稀有瓷片。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对瓷片进行研究后认为价值重大,遂上报河南省文物局。
图为在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启动仪式上,嘉宾参观此前发掘的探方。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此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四次对张公巷窑进行考古发掘,于2004年取得重要收获,发现宋元时期有别于汝窑的全新青瓷器和窑址,引起中外古陶瓷专家高度关注,认为极有可能是宋代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的官窑,即宋徽宗皇帝“京师自置窑烧造”的北宋官窑。
由于全部被压在密集的民房之下,张公巷窑遗址分布范围和区域无法探明,但鉴于其出土青釉瓷器十分精美,有可能是北宋官窑,200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中国唯一一处不明保护范围的“国保”。
青釉瓷是张公巷窑烧制的唯一产品,出土器物有10多个器类20多个品种。釉色可分为淡青、青绿、灰青、卵青和极少淡天青,常见的以薄胎薄釉为主,釉面玻璃质感强。胎骨有粉白、灰白、洁白和少量浅灰,几乎不见汝窑的香灰胎,胎质细腻坚实,为汝窑所不及。
但以往的考古发掘充满了遗憾:由于拆迁困难,四次发掘总面积不足300平方米,发掘面积太小,无法确定张公巷窑的年代,遗址分布范围和区域难以知晓;没有发现窑炉和作坊,出土青瓷虽然精美但器物太少,品种不够丰富,张公巷窑的性质难以确定。
一桩悬案和一系列难题摆在了中外古陶瓷专家面前,“北宋官窑”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金代官窑还是元代官窑?中国陶瓷制造业在宋代登峰造极,宋代青瓷有着怎样的发展谱系?格调高雅的宋徽宗皇帝有着怎样的审美意识?——这都是学者们感兴趣的话题。
“尽管学者们一致认为张公巷窑对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一再呼吁扩大发掘面积,但由于遗址全部被民房占压,拆迁难度十分大,致使考古工作一拖再拖,难以实施。”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院长孙新民说。
启动仪式后举办的“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预案专家咨询会”上,专家们对张公巷窑发掘、保护提出建议,期待此次大规模发掘能找到更多的考古学依据,证实张公巷窑的性质。
“所有学术问题的解决,取决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孙新民说,“希望此次大面积发掘,张公巷窑能够有新的或者更重要的发现。”作者:桂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