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庭院的幽情
黄庭坚如一缕青烟飘散。当元朝的马蹄疾驰而过,有明一代粉墨登场,进入历史的视野。作为朱明政权的延伸,叶县县衙在黄庭坚的脚印曾经踏过的地方打下了桩基。
岁月如梭,时光又匆匆走过六百多年。昔日星散四野的两千多个衙门,了无踪迹。叶县衙门穿过岁月的淘洗,依然傲然耸立,与黄庭坚流芳百世的声名一样,未在滚滚红尘里堙没。但是,毕竟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洗礼,苍老的身影毕现,那爬上苔绿的斑斑驳驳的墙身,仿佛老年人脸上的皱纹。
流淌着古典韵味的建筑,在千篇一律的趋同化时代,如同一个磁场,吸引着人们前赴后继,远离都市水泥深林,投其怀入其抱,体会一番那世间已经所剩不多的古意,满足一下内心的怀古情结。那乔家大院,那康百万庄园,正是因为那原汁原味的古典神韵,方才施展出如此的吸引力。
如果抽丝剥茧,将叶县县衙作为官府的政治属性剥离出去,仅仅将其作为一座普通的古代建筑,实际上,它就是另一座年代更久远的乔家大院或者康百万庄园。
漫步在叶县县衙,仿佛走进了一处深深庭院。在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静里,身临其境,穿梭其间,感受到的是别有洞天的世界。灰砖黛瓦,勾勒出庄重古朴的基调。房舍俨然,错落有致,那伸向天空的飞檐翘角,层层叠叠,起起伏伏。
这一整体建筑,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院落。院落与院落之间,宽窄不等的甬道相通。庭院相衔,院落之间的连接,吸收了园林的建筑风格。月亮造型的院门,在庄重之中增添了一丝雅趣。一步一院、一院一景,相映成趣。
在叶县衙门徜徉,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韵蕴藉的气息,感受的是那种曲径通幽的神秘。这种气息,沁入心脾,驱走行走在都市森林里的人们积郁在胸的窒息,使人豁然开朗,将烦忧抛向了云霄。
官署文化的活化石
当辛亥革命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那些官署衙门也在激烈的时代变革之中纷纷陨落。中国历史上的两千多座衙门,如今只残存七座,其中县衙仅剩三座。而叶县衙门是唯一的一座明代县衙。
叶县衙门的古典建筑艺术之美,堪比乔家大院或者康百万庄园,甚至略胜一筹。这座古建筑所呈现的外在风情,兼有乔家大院的一面。然而显然,它不仅仅只是乔家大院式古建筑的再现。毋庸置疑,叶县衙门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古典建筑形式之美,而更在于其作为古代官府衙门的存在,以活化石的实物形式,展现着古代官署文化。尤其是后者,凸显了它无法取代的地位和影响力。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始建的叶县县衙,和其它衙门一样,建筑形式讲究对称。整个建筑群由41个单元、153间房屋组成。中轴线自前至后布列着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主要建筑。辅助建筑监狱、厨院、知县宅、虚受堂、思补斋在其东西线上展开。县衙大堂东侧为吏、户、礼科房,西侧为兵、刑、工科房,是中央政权六部的缩影。此外,大堂侧翼的东库房负责财务收支,承发房主管文件来往转送、档案保管。
这一布局,充分显示了明代县级政权官署衙门的规制和风貌。参观叶县县衙,从它的布局,可以直观形象地感受封建时代的官署文化。这是文字阐述所难以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叶县县衙是中国古代官署文化的活化石不为过也。
虽是一县之称,但叶县的行政长官官衔乃正五品,而非通常的七品。体现这一特殊待遇的是大堂前的卷棚,它在建筑形式上体现了官阶的差异。在卷棚下方存跪石一方,上面明显的凹痕显示了六百年里,不计其数的涉案人员曾跪过此石。一块不起眼的跪石,足以见证叶县衙门悠久的历史。
当今官场,部门分散,机构繁杂,而在叶县衙门,六吏集中在一起,举县之事,皆在此处可以处理。参观叶县县衙,游客不禁会感叹,在精兵简政的呼声甚嚣尘上的当下,孰知在古代这一政策就已经落实到了实处。
映射叶县县衙官文化的,还有那些随处可见的楹联。“我如卖法脑涂地,尔敢欺心头有天。”“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些楹联,表现了作官为民的理念,至今读来,也深受启发。尤其是一幅“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的楹联,意味深长,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