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平顶山

承古创新 豫调麒韵——李树建表演艺术门外谈

2013/7/30 10:06:39 点击数: 【字体:

承古创新 豫调麒韵——李树建表演艺术门外谈
李树建《程婴救孤》剧照 (资料图片)

    5月6日,“河南艺术名家推介工程”豫剧名家李树建表演艺术研讨会在文化部举行,来自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国家直属院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30多人参加了研讨。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出席研讨会,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中宣部文艺局副巡视员李晓虹等与会。

    李树建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近几年连续推出的《程婴救孤》、《清风亭上》和《苏武牧羊》三部曲中,这三部剧目都是在民间流行数百年的古典剧目,而又都经过编、导、演的再创造,实现了传统艺术的现代转换。三部戏都寄寓着惩恶扬善这一古典剧目的总主题,而又各有不同的层面与内涵。

    《清风亭上》改编强化了张元秀对养子的爱,还写出了张继保伴随着生活环境和受教内容的不同,受现实利益的驱使,从而导致不认养父的忘恩负义,具有了审视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苏武牧羊》所张扬的民族气节是人类社会的永久主题。在传统剧目中,强化的是他对汉王朝的忠。而改编本则是强调他对父母之邦的爱,强调他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风亮节。《程婴救孤》改编将“孤儿复仇”的重心挪移到救孤与抚孤,着力表现程婴救孤、抚孤之艰辛屈辱,仰脸事奸佞之痛切的悲剧命运和亲子之情、失子之痛的人性内涵与艺术呈现。

    李树建在3个剧目中所饰演的张元秀、苏武和程婴都是古代的人物,剧目的样式和人物都是古装戏的美学形态。树建本工老生,他对剧中人物的行为方式都遵循了传统豫剧老生的基本规范,但从他的表演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他吸纳了话剧、影视的表演元素和京剧麒派的神韵,更注重内在体验,更靠近生活,形成了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具有民族神韵和时代风采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他的表演从人物性格、生活环境、戏剧情境出发,有艺术的规范、程式的内蕴,无程式的桎梏,松弛灵动,分寸适度,是生活化的,又是艺术化的。他的身段、水袖、髯口都是很自然地伴随着人物的特定情境和情感状态而律动,并无刻意地去“耍”,而是如影随形。李树建的“念”,可谓是河南韵味的普通话,没有刻意雕琢修饰,几近口语,然其声调、情绪又是经过细心处理的,是艺术化的而非自然状态。他嗓音宏亮,音域宽广,声气贯通,韵味醇厚。他的“唱”在豫西调的根基上,法马(连良),学麒(麟童),因义设腔,以情驭声,又时而运用些许轻声、气声的现代声腔技巧。演唱中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回婉转,高亢遏行云,低回若游丝。或悲凉沉郁,或凄切呜咽,刚柔相济,收放自如,创立了一种内筋外绵,柔中寓刚、浑厚宏实、苍凉悲壮的新颖独特的豫调麒韵的演艺风格。《程婴救孤》有两大核心唱段,一是目睹亲生儿子和公孙杵臼被杀后,二是在魏绛府中被误打后,两段都是在哭中唱,边哭边唱,可谓“哭唱”。两段唱的基调都是悲、愤、怒、怨,但又各有侧重,前段主要是悲愤,椎心泣血,悲号激越,后段主要是委屈怨诉,悲苦中带有温馨,哀怨中尤感亲切。豫剧生行中“哭唱”达到如此境界,李树建堪称独步菊坛。(作者系中国剧协原分党组副书记)  王蕴明【原标题:承古创新 豫调麒韵——李树建表演艺术门外谈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年06月14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