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琴调试音律是郭九洲祖上一辈辈传下来的绝活。
调整琴弦的松紧度所用的两排弦轴,仍是300多年前郭九洲的祖人制作的。
每当有乡亲们来串门,郭九洲总是把轧琴拿出来,讲述这把琴的历史。
舞钢郭氏轧琴:
张国岳 贾志琼 文/图
今年春节期间,在舞钢市民间艺术表演中,70多岁的老艺人郭九洲演奏的轧琴让人流连忘返。
轧琴,又名轧筝,俗名滚琴,是在弹弦乐器筝的基础上经过改制而逐步形成的,被认为是我国拉弦乐器的最初形式。
郭九洲家住舞钢市杨庄乡袁门村,是郭氏家族第七代传人。他不仅轧琴演奏技艺在当地是一绝,而且家中还有一把从明朝末期传下来的轧琴。
轧琴已进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报告中,对轧琴(轧筝)有如下评价:轧筝产生于隋唐以前,距今至少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代文人对此琴都有很高的评价。舞钢郭氏家族传下来的轧筝从明末清初传至今日,历时300多年,在民间表演经久不衰,因此反映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和古朴的乡土之风,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此轧筝在历次民间器乐普查中均被证实为“河南省仅此一琴”。该乐器及其演奏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对我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及音乐史的研究、对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将有着极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袁门村郭氏家族传下来的轧琴,是郭九洲的先祖代代相传的,传至今日已有300多年。郭氏轧琴长60厘米,宽13.5厘米,面板、底板均用桐木制作。面板表面中间拱起,呈半弧形。底板平直,中间开有圆孔,面、底板胶合而成共鸣箱。琴面两端设有岳山,张丝弦10根,弦下施柱(用野生酸枣树杈),用马尾弓拉奏。
郭九洲回忆,郭氏轧琴的传承经历很坎坷。当时,正值明末清初,清兵入侵,兵荒马乱,其先祖为避兵祸,从山西省洪洞县举家迁至舞钢市杨庄乡袁门村,从此安居于此。因其先人为游动的艺人,所以在此办起了家庭乐坊。郭氏家庭乐坊明末清初时是由家庭成员8人组成,在其演变过程中,最多时有20多人,最少时也有6人。
作为一种古老而罕见的民间乐器,轧琴不仅能独奏,而且能与其他乐器合奏,其音色古朴大方,颇有韵味。
轧琴的演奏者多为坐势演奏,将琴竖立胸前,左手握琴,将拇指伸进底板圆孔中,其余四指扶琴的外侧,使琴身和身体平行。右手持擦弦杆,在距琴首岳山10厘米处横向(与琴弦垂直)轧擦琴弦。演奏中,双手同时配合动作,通常一音一拉。双手同时快速震颤,可奏出颤音效果。
郭氏家族代代传人除精心习练《大开元》、《高山流水》等经典曲目外,还与时俱进,创作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百姓喜闻乐见的曲目。这就是郭氏轧琴存留至今、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拉琴不挣钱,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学习轧琴,纷纷外出打工,郭家轧琴演奏技法面临失传的困境。2004年,舞钢市拨出专项资金,制作了6把轧琴、15套演出服装,建起了袁门村古轧琴演奏乐坊,并制定了轧琴五年保护规划,让古老的轧琴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原标题:跳跃在丝弦上的古老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