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在宝丰县文化局了解到,该县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提线木偶戏,通过挖掘整理和汇编成册,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已于3月17日上报到省文化厅。在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开始进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
据介绍,宝丰提线木偶是古老传统的戏曲艺术,它是以大小20厘米左右的木偶道具,关节各缀以线,演员在上面提线操纵,能让木偶的头部、面部五官和胸、腰、手、臂、肘、足等做出种种如真人一样的动作,并配以唱词唱腔,供人们观赏,愉悦身心。
传说,宝丰提线木偶起源于楚国,当时楚国大将养由基在宝丰镇守边关,经常以偶人为靶,练习射击。宝丰一带的民间竞相效仿,制作偶人玩耍娱乐,逐渐演绎成为一种能够表演完整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1988年,宝丰县赵庄乡岔河寺村出土的宋三彩瓷枕上,绘制有木偶“双狮斗宝”图案,据此推算宝丰提线木偶有1400多年的历史。
据老艺人说,唐宋年间,宝丰城北的赵庄、肖旗、商酒务等乡镇的农民,每逢冬春农闲和青黄不接之季,便携家带口到南方以玩木偶、变戏法为生。至今当地还传有这样的民谣:“一遇灾荒年,百姓度日难,担起木偶下江南,挣来银钱返家园。”清代,宝丰提线木偶更为盛行。周营村85岁的老艺人魏洋听他爷爷说,康熙、乾隆年间,周营村就有48家木偶剧团。该村流传:“周营村,圆周周,唱不起大戏玩木偶,变戏法耍提猴,锣鼓一响解忧愁。”民国23 年,赵庄乡农民徐富昌自费办起木偶越调剧团,经常到方圆百里演出木偶戏《孙悟空大闹天宫》、《盘丝洞》等节目,在当地有很大影响。
建国后,周营村的徐召显、徐召林、娄善义、徐海水等人,成立了一个提线木偶演出队,1957年参加河南省第一届木偶、皮影、曲艺汇演,他们演出的木偶戏《仙鹤吃子》、《伍子胥过昭关》荣获一等奖。改革开放后,宝丰提线木偶表演队曾发展到814个,遍及赵庄、肖旗、商酒务、石桥等12 个乡镇的100多个村,演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近年来随着现代文化娱乐形式的增多,原有的社会文化生态受到极大冲击,提线木偶观众越来越少,其演出市场出现萎缩。全县提线木偶团队不足20家。传承人大幅度减少,提线木偶艺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为抢救保护提线木偶这个古老传统的中华瑰宝,今年2月份,宝丰县文化局抽调10余人,深入到全县上百个村,走访上百名老艺人,调查挖掘了提线木偶的渊源、传承、发展、分布、价值和社会影响等情况。动员组织30多名提线木偶老艺人和提线木偶道具制作工艺师傅,重操旧业,进行演出和展示,录制申报“非遗”电视专题片。挖掘整理出传统木偶戏《柜中缘》、《仙鹤吃子》,神话故事木偶戏《西游记》,民间故事木偶戏《三英战吕布》、《表弟拐表嫂》,现代木偶戏《丈夫送妻子结扎》等上百个节目。在挖掘整理中,他们还发现当地不仅有提线木偶,还有掌上木偶和杖头木偶。通过一个多月努力,他们整理编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并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上报到省文化厅,并在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开始进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 (王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