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挖掘 专家震惊
两次鉴定更加坚定了汝州市文物工作者寻找北宋官窑遗址的信心,一些群众纷纷向文物工作者提供线索。朱文立请示汝州市文化局领导派人协助他对张公巷进行探察。
2001年5月,居住在张公巷1号的居民赵爱民家要改建房屋,他们要市文化局前去钻探,朱文立和汝州市文管办主任杨小栓等在该院内用洛阳铲打了几个探孔,探出了一些素烧胎片。在北墙根的一棵榆树下,一个探孔中又出土了60多片素烧胎片。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清凉寺发掘窑址的郭木森立即从宝丰清凉寺赶到汝州,再次对这一范围进行证实性钻探。郭木森手持4米多长的铲杆亲自钻探,双手都打满了血泡。通过证实性钻探,郭木森认为确有发掘价值,就立即报告省文物局。经省文物局批准,郭木森带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的技工薄毛旦、张金选开挖了长8米、宽5米、深3米的探方,发现了比2000年春更为丰富的瓷片和窑具等,并发现了不明显的作坊遗迹和较多的素烧坯碎片。通过对张公巷的第二次发掘,证明张公巷窑址的确存在。1998年,汝州市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彰州年会上,争取到了2001年年会的举办权。张公巷窑址的发现,让与会的各位专家有幸看到了张公巷的发掘现场和出土遗物。这也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汪庆正称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会上,郭木森宣读了他的《浅谈汝窑、官窑与张公巷窑》的学术论文,正式以文字的形式提出了张公巷窑。郭木森在这篇论文中指出,汝州张公巷极有可能是北宋官窑的所在地,但也不否定张公巷窑是金元时期仿“汝”(汝官窑)或仿“官”(北宋官窑)的可能性,从而把张公巷窑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2001年的年会本来是研讨汝窑、钧窑及河南的其他窑口,出现了张公巷窑址后,也给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增加了新的研讨内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从此张公巷窑在世界古陶瓷界声名远播。会上,专家、学者建议汝州尽快做好张公巷窑址附近居民的前期拆迁工作,扩大掘面,弄清窑址的真实面目。
根据年会的会议精神,汝州市文化局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组织人员对张公巷原探方周围2500平方米的范围实施高密度钻探,但真正干起来时又谈何容易。因张公巷是老城区,居民集中,工作难度大,任务艰巨。尽管如此,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汝州市文化局再次邀请郭木森等从清凉寺来到汝州,会同朱文立和汝州市文物办对所钻探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最后确定了要发掘的位置。经估算,拆迁费就需30万元。至此,汝州市文化局的前期准备工作在2002年春已全部完成。
2002年7月,汝州市文化局向汝州市政府提交报告,要求拨款30万元,准备在2002年年底前完成拆迁,以便在2003年春对张公巷窑址进行发掘。
2003年下半年,汝州市市委、市政府拨出了拆迁专款,于2003年年底完成了张公巷7户居民的拆迁工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张公巷窑名扬天下
2004年春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的同志们春节尚未过完,就辞别家人,于正月十二来到汝州,开始了张公巷窑址的第三次发掘。从2004年2月8日开始,郭木森带领4名技术人员和协助工作的6名工人,在张公巷1号和与张公巷一路之隔的汝州市中大街东段64号两个居民院内同时开始发掘。在张公巷一号院内,考古工作者开挖了一个长8米、宽8米的探方,被命名为3号探方。在64号院内,开挖了一个长12米、宽5米的探方,被命名为4号探方。从第一文化层到第二文化层,考古工作者按常规的方法开挖,从第三文化层以下地层的挖掘,郭木森规定,每铲土都要过筛子。因此,虽然发掘面积不大,仅出土的古钱币不包括残碎不成形的就有330枚。这是郭木森从事考古20多年来,除清凉寺窑址的发掘外最为严格、仔细的发掘。这样的发掘方法一直到发掘结束。从2月8日到3月15日的一个多月里,眼见已掘进到了第四文化层,仍然没有看到他们所希望见到的惊人发现。
心急如焚的郭木森重新对掘坑里的重点部位进行钻探,在离地面3米深的地方,郭木森发现了与窑址有关的制坯原料堆集层。同时,也发现了青釉残片和素烧碎片。3月16日上午,发掘工地上终于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工人在3号探方第六文化层发现了张公巷窑生产的青釉瓷堆积。为了保密,由汝州市文化局组织相关人员秘密进行看护,他们顾不上吃饭,守在工地上,直到晚上7时全部处理结束。一共清理瓷片40袋。现场出土了完整和可复原器物30余件。
两天后,他们又在张公巷西4号探方内发现了一处窑址作坊必不可少的过滤池(过滤不同的原料、制胎泥坯用)。这进一步证实了窑址的存在。在4号坑内的大量堆积制坯原料地层里又出现了唯一的一件保存完整的骨质修坯工具,并发现了大量的匣钵。至此,第三次发掘有重大发现。根据窑具、匣钵的工艺来看,它源于清凉寺,表明张公巷窑继承了清凉寺御用汝窑工艺,年代大致为宋末。
由于张公巷位于汝州察院附近,是近千年的老城区,地层堆积复杂,出土遗物繁多,因张公巷窑生产瓷器的特殊性(不同于民窑,也不同于清凉寺的官窑),为更进一步弄清张公巷窑址的年代、性质,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河南省文物局主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汝州市人民政府协办,于5月20日至22日在郑州召开了这次国内外知名专家学术研讨会,对张公巷窑址进行定性。
北宋官窑意义重大
在张公巷找到北宋官窑遗址,不但丰富了中国古代青瓷的内涵,为破解北宋官窑的“千古之谜”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它标志着我们在拥有宋代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的汝窑(清凉寺汝官窑)之后,同时具有了官(北宋官窑),宋代五大名窑我市占二,使鹰城又增加了一张对外交流的亮丽城市名片。这有利于提高鹰城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增强我市人民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让中国和世界了解鹰城,为我市的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极大地推动我市的汝瓷开发和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它也必将成为一种无形资产,对我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樊建伟 文/图)【原标题:我国考古新发现 张公巷窑址发掘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