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底,朋友告诉记者,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有一个家庭主妇,凭着对汝官瓷的一腔热情,烧出了汝官瓷系列仿制品,不但自己富了起来,还无私带动群众在汝官瓷探究之路上越走越宽阔,被当地人称之为“女强人”。
今年48岁的王秋娥在村小学当过教师,在煤矿当过工人,因当地煤资源枯竭,1999年下岗回到家里。2000年丈夫王学民也从梁洼矿下岗。
“咱不能坐吃山空,要想办法挣点钱。”王秋娥对丈夫说。
清凉寺村可是一方宝地,宋代的汝官窑遗址就在该村。
王学民听82岁的姑妈王让说过,民国时,王学民的四爷去世,由于家里穷,没钱办丧事,就把家里保存的传家之宝一件汝官瓷碗卖给了洛阳商人,卖碗的钱用于殡葬四爷后,还剩余很多。
“靠山吃山,咱就仿制汝官瓷吧。”王学民说。
自此,王秋娥两口夫唱妇随,开始了艰苦的仿制研究工作。
在百余窑千余件废品中找到香灰胎
邻居说王秋娥是个很有本事的妇女,此话不假。当时,王秋娥两口子一没资金,二没技术,研究仿制汝官瓷在别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可性格倔强的王秋娥相信:“世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她找亲朋好友帮忙,东拼西凑筹措了3万多元,在庭院建起一大一小两个液化气窑炉,买回球磨机、成型机、修坯机。
清凉寺村是古代的汝瓷烧造场,尤其是宋代,汝民窑、汝官窑三五成群,这里到处是烧造汝瓷的原料。村民们都知道“黑坩子土”、“白坩子土”等是制作汝瓷坯胎的“瓷土”;玛瑙石、石英、长石、方结石等是制作瓷釉的原料。但还要配啥原料?各种原料的配比是多少?自古至今都是工匠的秘密,谁也不轻易外传。对于从未涉足制作汝瓷的王秋娥来说,要想得到这些秘方除了自己摸索,别无它路。她把瓷土除去铁质,经过球磨机磨细、和成泥浆、过罗等工序,制成坯胎,然后塑烧、上釉、再烧成。每烧一窑她都把使用的原料和配比记录下来。一窑不行烧二窑,二窑不行烧三窑,一直烧到100窑,胚胎炸裂、变形等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面对一窑窑一件件废品,王秋娥哭了一场又一场。
一次次的失败没有动摇王秋娥的决心。她终于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增使了沙石、碱石等原料,从而解决了变形、炸胎现象,接着又多次调整原料和配比,整整用了一年时间,烧了125窑,1300多件,终于烧出了符合汝官瓷特征要求的香灰胎。
在一万多块试烧瓷片中找到天青釉
配制釉料是仿制汝官瓷的又一大难题。从2003年8月开始到2006年5月,王秋娥配制的釉料,烧出来不是缩釉就是呈现杂色,没有一次成功。王秋娥对每次使用的玛瑙石、石英、长石、方结石、黄金土、红石头等釉料的种类和配比,都记录在案,每一窑总要试烧十多个不同配方的瓷片,进行对比,看哪种配方的颜色更接近天青、天蓝、月白、粉青等,在此基础上再调整配方。为此她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和丈夫一起翻了多少资料,伤了多少脑筋。她曾借亲戚5000元钱,到南阳买回外地的玛瑙石做配方,结果还是没成功。
配不出合适的釉料,她急得发疯。2004年秋季的一天,天刮着大风,她在院子石臼里磨(粉碎)釉料,一天磨了15种50公斤,坚硬的石头釉料震裂了她的双手,鲜血直流。由于过度劳累,当天晚上她头晕得厉害,第二天竟起不了床,在床上躺了两天。
丈夫心疼地说:“秋娥,你不要命了。天青釉要是好配,汝官瓷就不是国宝了,咱要慢慢试验啊!”
试烧的每一种配方釉料的瓷片,王秋娥除了看色泽,还要试手感。每天晚上,她把瓷片拿到被窝里,摸了又摸,反复对比,直到找出手感最好的才能睡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秋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刻苦攻关,试烧一万多块瓷片,到2006年5月终于先后成功烧制出天青、天蓝、月白、粉青4种符合汝官瓷特征的仿制品。
“与众不同,与古相近”
前年9月19日,夫妻二人携带这4种18件汝官瓷仿制产品,来到郑州,请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青云鉴定。赵青云看后高兴地评价:“与众不同,与古相近。”并为王秋娥题词:“汝瓷文化,博大精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秦文生看后为她写下:“国宝汝瓷,师法自然。” 一次,日本瓷器爱好者、瓷器专家岛田幸一先生知道后,也慕名来到王秋娥的佛光汝官瓷厂进行交流。
“我是汝官瓷发祥地的女儿,让汝官瓷再放异彩,让我探究的‘绿色产品’能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是我的心愿”!话短朴实无华,王秋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李贵民 王长河 王建新)(原标题:王秋娥:柔肩铁骨铺就汝瓷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