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老城北临净肠河,南濒玉带河,玉带河与净肠河环绕老城流过,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宝丰地处宛洛交通要冲,富有战略价值,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晋楚湛阪之战,东汉刘秀与王莽昆阳之战,宋代牛皋大败金兵之战,李自成大破明官军孙传庭之战,都曾发生在其境内及近区。宝丰老城曾为贾复城,是东汉大将贾复的驻兵大本营。北宋宣和二年(1120)因境内矿藏丰富,“宝货兴发”,奉敕赐名宝丰县,一直沿用至今。
繁华的古商业街道
宝丰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劳作生息。商周时为应国属地。春秋初属郑,继属楚,又属晋。战国初期属韩。秦为父城县。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为武兴县。神龙元年(705),改为中兴县。后又改为龙兴县,隶属汝州,为汝州七县之一。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因当时县城境内有白酒酿造、汝官瓷烧制、冶铁工场,宋王朝视为国宝改县名为宝丰县,意为物宝源丰,宝货兴发。
近日,记者对宝丰老城进行了采访。老城内有东西南北两条路十字相交,曾经是县城古老的商业街道,当地人如今仍称之为“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现在老城的商业街依然整体保存完好。漫步宝丰老城街头,两边古建商铺林立,仿佛穿越到了古代。老城的商业街街道在那个时代应该是十分宽敞的,可以并排走过两辆马车。
商业街上没有高楼,没有五颜六色的广告标志,只是过去的米行、铁匠铺、当铺换成了理发店、饭店、小超市等现代的商业内容。青砖、灰瓦的明清商铺,给人更多的感受便是古朴,呈现着历史的印记。商铺大门是木质的,尽管光泽有些许暗淡,但看上去十分厚重结实。
据宝丰县城关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这里在古代曾是宝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十分繁华。
宝丰又称贾复城
宝丰老城原名贾复城,是东汉大将贾复的驻兵大本营。有关贾复的故事在宝丰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今年56岁的冀江自幼生活在宝丰,对宝丰的历史颇有研究,曾参与县志的编纂。说起贾复,冀江滔滔不绝。
贾复字君文,南阳郡人,自幼好学,他的老师李生曾对弟子们说:“贾君的容貌志气是这样好,又勤于学习,是将相之才啊!”
发生在王莽末年的一件小事就体现了贾复的不凡胆识。那时贾复为县掾,在一次接盐的途中恰好遇上盗贼,与他一同前去的十多人落荒而逃,都把盐抛弃或撒掉了,唯有贾复不惧盗贼,与其斗智斗勇,完完整整运盐回到县里,老百姓都认为他办事可靠。
后来时局动荡,贾复聚众数百人自称将军。之后投奔刘秀。刘秀见贾复有将帅的气度,任命其为破虏将军。刘秀十分赏识贾复,得知贾复的战马体弱,就将自己的马赏赐给贾复。当时刘秀的下属官员们看不起贾复,并进言不能委以重任,刘秀却说:“贾督有击退敌军于千里之外的威风,刚刚任以要职,不得随意撤除。”
刘秀即皇帝位(光武帝),任命贾复为执金吾,并封他为冠军侯。当时,南方将领郾王尹尊尚未归附。刘秀召集众将,讨论军机。大家都不说话。刘秀沉吟了半天说:“郾城最强,谁去攻打?”贾复率然起立,应声回答:“我去攻打郾城。”刘秀笑了,他说“执金吾肯去打郾城,我还怕什么”。
建武二年(26),贾复率军南击郾王尹尊,在颍川父城县西部地区(今宝丰县)建立大本营,筑城练兵。所筑的城即贾复城。贾复城为宝丰建城之始。宝丰城南2.5公里笔山主峰上,有一土台,明末时此台高约9米,宽约30米。历经沧桑,现在土台高仅2米,宽不过13米。据民间传说此处为贾复操练兵马的场所,众兵将在此习箭比武,所以叫射箭台。交马岭位于县城东7.5公里处,坐落于岭旁的村庄叫交马岭村。相传贾复与郾王部将王陵曾在此激战,故名交马岭。
净肠河名字的由来
宝丰城北边有一条河,自西北绕城向东南流过,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净肠河。据史书记载它原来叫桓水,为什么后来称净肠河呢?
相传,一日,贾复和金枪王陵在城东北一岭上相遇,交马相战,两将一来一往,自辰时战到过午,不分胜负,且战且走,走到河边。贾复十分骁勇,王陵枪法不凡,只战得难分难解。贾复不慎被王陵一枪戳破肚皮,肚破肠出,倒下马来。王陵见状,以为贾复必死,就勒马北去寻地休息。贾复一阵昏迷后,打起精神,洗肠于河,纳入腹内,巧遇洗衣妇缝住肚皮,上马寻找王陵再战,在城北一土岭边见王陵正在休息,贾复手起刀落,将其尸分两段。
后来百姓为纪念贾复,将此河段称为净肠河,现净肠河已被命名为全河道之名。后人还在贾复城内建了一座寺庙纪念贾复。贾复庙位于宝丰县城关镇西街居委会民治巷北段,庙宇不算大,只有300平方米,却规划整齐大方。贾复庙现存正殿一座,建在高1.40米、长24.60米、宽15.30米的石砌台基上。庙墙内镶有清代重修碑记两通。
据碑文记载,贾复庙修建过好几次,早在清乾隆五年(1740)知县马格就捐俸修葺过,后来咸丰和光绪年间又重修过。
文庙、永济桥保存完好
文庙大成殿是老城的又一传统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位于宝丰县城关镇东街居委会东大街一中院内。该殿始创于宋,明成化十二年(1476)重建,崇祯十年(1637)扩建,现存大成殿5间,坐北向南,为歇山式建筑。屋顶覆盖青瓦,四角系风铎,檐下用斗拱38朵。殿内有明柱8根,柱础为石质莲花形,墙内柱16根,明间和次间为隔扇门,木棂窗。
冀江告诉记者,文庙大成殿是解放战争中原局、中原军区革命旧址。1948年6月17日,中原局、中原军区在此召开县团级以上干部会议,陈毅在会上传达了中央指示。1948年7月28日,中原局、中原军区又在此召开县团级以上军政干部会议,史称“宝丰会议”。陈毅、邓子恢、刘伯承在会上作重要报告。
位于宝丰县城关镇西街居委会之西的永济桥也是老城的传统建筑之一。永济桥建在老城玉带河之上。该桥长24米,宽4米,有12个桥墩,11个拱,拱为青石,雕刻龙首龙尾等形状。永济桥是明嘉靖元年(1522)由乡民张云募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知县袁亮修建,万历十三年(1585)知县饶大英修建,清嘉庆十六年(1801)邑士姬凫等分别对该桥进行了重修。
在老城,像这样的传统建筑还有很多,不仅仅是庙宇、桥梁,还有许多别具特色的古宅。
宝丰酒史源远流长
宝丰老城历史悠久,那么一直流传至今的宝丰酒便是宝丰历史的“活化石”。
据史志记载,中国酿酒鼻祖仪狄在宝丰造酒,距今已有4100多年。唐宋时期鼎盛,到处是“万家立灶,千村飘香”;“烟囱如林,酒旗似蓑”的景象。
隋唐时,宝丰酒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历史上就有“唐兴宋盛”的说法。大唐王朝还把宝丰酒定为贡酒,通过当时的东都洛阳送到长安。北宋时,汝州有十酒务,宝丰就有商酒务、封家庄、父城、曹村、守稠桑、宋村等七酒务。酒务是宋朝官方专门经营酒的地方,年收税万贯以上。当时宝丰酒业繁荣昌盛惊动朝廷,宋神宗钦派大理学家程颢监酒宝丰,治所双酒务,并广传宝丰酒法受益于天下。双酒务在宝丰县城西北12.5公里的地方,现更名为商酒务镇。
据说,唐代著名诗人刘希夷,汝州人,上元年间登进士后,与宋之问、沈伦期结伴游三峡,归至故园,以家乡美酒(宝丰酒的前身)盛情款待友人,赋诗《故园置酒》,畅言“愿逢千日醉,得缓百年忧”。诗人劝朋友畅饮美酒,以缓解百年忧愁,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家乡美酒的赞誉。
千百年来,宝丰酒与文化结缘,演绎出无数动人的故事。李白、吴道子、元好问等都曾留下大量的史书丹青。历代经略,各种文化交织,逐步形成了一部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宝丰酒文化。□本报记者丁进阳实习生彭雪姣/文丁进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