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当代平顶山 >> 展示我家乡 >> 浏览平顶山

邢沟:节孝牌坊下的传统村落

2013/11/7 12:07:29 点击数: 【字体:


邢沟:节孝牌坊下的传统村落

提起半坡羊村的历史典故,村民的脸上充满了自豪的神情。

邢沟:节孝牌坊下的传统村落

位于牌坊东南侧的这眼古井曾是村里的唯一水源。

邢沟:节孝牌坊下的传统村落

村里两棵200多年的皂角树,已被鲁山县纳入统一管理。

邢沟:节孝牌坊下的传统村落

杨氏家族旧居跨院大门上方,写于宣统年间的“履中”两字,依旧保存完好。

邢沟:节孝牌坊下的传统村落

村里唯一残存的木架结构民居门楼,体现出明清的建筑风格。

    在河南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中,鲁山县共有5个村庄榜上有名,7月23日,记者走访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张店乡邢沟村。

    邢沟村位于鲁山县张店乡北部的丘陵地带,距县城约12公里,东邻梁洼镇北接石龙区。驱车驶离县城,走上乡间的小路,两边有大片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间或有小块儿的花生地,俨然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本报记者娄刚/文李英平/图

    皂角树、古井、牌坊与古宅

    邢沟行政村有多个自然村,记者所到的半坡羊自然村是其核心,保存了邢沟大部分传统建筑。包括清代古民居四处、古树两棵、古井一处、古牌坊一处。

    两棵古树是有200多年历史的皂角树,最大的一棵在村子正中央,生长旺盛,据说过去每到成熟季节村里人都会用树上的皂角洗头。

    古树之下有一眼古井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据鲁山县住建局工作人员介绍,此井掘于清代,井深20米,直径1.5米,当地人说,井水清澈甘甜,即使遇见大旱天气,水井里的水也能满足周边群众需要。有人干脆称其为“天然矿泉水”。

    牌坊也在古树之下。牌坊是古代一种表彰性建筑,半坡羊村的古牌坊名为“杨氏节孝牌坊”,是清朝为表彰该村杨氏家族一女性的贞节和孝顺所建的牌坊。

    此牌坊高约4米,宽2米多,由数块长条石和方条石镶嵌搭建而成。牌坊上部用行楷横书“旌表儒童杨兰妻郜氏节孝”,右侧书“劲节光先代”,左侧书“贞心励后人”。从牌坊上注明的时间看,郜氏的事迹表彰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牌坊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

    据当地人介绍,半坡羊村杨氏是该村大户,其男丁杨兰与距村2.5公里的郜沟村一女孩定有娃娃亲,但未等成亲杨兰即夭折,虽然如此,郜氏仍嫁入杨家。郜氏很能持家,她为丧妻的公公娶了后妻,生下一子。其后,杨氏家道中兴,出了不少人才。后人感念郜氏,申报朝廷,为郜氏立了牌坊。据说,为建此牌坊清政府还随同表彰给杨家30两银子,但据后人推测,建此牌坊至少也得二三百两银子,不够的钱应该是杨家出的,由此可见,杨家是很殷实的。

    杨氏节孝牌坊不仅反映了清朝时期当地的社会伦理习俗,也具有古典建筑的研究价值。牌坊上部有很漂亮的雕刻,内容是戏曲舞台人物,其特别之处是立体感特别强,凸出部分很高。市文物局文物工作队队长孙清远告诉记者,这种雕刻叫高浮雕,像杨氏节孝牌坊保存这么完整的高浮雕在我市很少见。

    除了牌坊,杨氏家族在半坡羊村还留有部分旧宅。其中主宅是一座一进三的院子,除后院废弃外,前两个院子现仍有村民居住。

    此宅至今仍保留了鲁山一带最有特色的建筑——门楼。人一进门,好像置身于一个方方正正的亭子中:四角有立柱,头顶有亭盖。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据介绍,“亭子”与大门正对着的一面原先有门板,平时关着,这样人一进门不会一眼看到头,出入走两边,家里办大事如婚嫁才把门板打开。这种门楼当地人叫闪屏门楼。

    在主宅旁边还有一个跨院,大部分已损坏,只有大门上方的两个字至今还很清晰:履中。也就是“走中间”,有中庸之意。这两个字是清末宣统年间写在泥墙上的,至今还未剥落,令人称奇。

    历史与传说

    古树下也是半坡羊村人聚会谈天的地方。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村民聚到了古树下。记者向村民问询半坡羊村的历史,63岁的村民杨栓说,半坡羊村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过来的,不仅半坡羊,河南有很多地方的人最早都是洪洞县的人。杨栓还说,凡是洪洞县的人,都有一个生理特点,就是最小的脚趾头上的趾甲盖是分成两片的。

    杨栓的说法,记者此前其实也有所闻,比如多年前记者采访湛河区北渡镇铁炉村时,当地人也说其先祖为山西洪洞县人。只不过这个说法在民间一般都不完整,甚至具体的年代也讲不清。

    而据史料记载,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最终激起持续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帖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元朝灭亡后,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这些移民迁往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中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集中移民的史实。至今在河北、河南、山东、东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据杨栓说,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连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有人要小便,就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另外,在半坡羊自然村,流传着两个传说。

    其一是“半坡羊”的由来。杨栓说,老辈相传,古时有人从东边来到此处,从山顶上的火神庙往西看,见山坡上有人在放羊,走到近处,却不见人也不见羊,感到很奇怪,就命名此地为“半坡羊”。

    第二个传说也和羊有关,是邢沟村村委会主任阎志国讲的。他说,以前半坡羊的人出门要过大石门、小石门,这段路很偏僻,古代人起得早,天不亮就出门了,走这段路很害怕。后来,此事被羊神知道,就想办法保护村民。村民再起早赶路时,就会听到身后有羊身上的铃铛发出的声音,回头看时却不见羊,羊铃声一直伴着村民从小石门走到大石门才消失。而村民出了大石门也就走上了大路,就放心了。

    总的来说,不论是有形的传统建筑,还是非物质形态的民俗、传说,邢沟特别是半坡羊自然村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在当下,这个村子处于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状态。就记者观察,该村建筑多以瓦房、平房为主,每户占地面积三分左右,有入户自来水,有排水设施及公共照明设施。而且建筑的颜色多为乡间常见的灰、白色,与之相比,传统建筑的厚重气质益发明显。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平顶山晚报(2013-07-2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