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上午,笔者冒着严寒赶到杨万春家时,这位75岁的老人正在全神贯注地绘画。笔者上前一看,他正在描绘一幅孔子问道图。在他一丝不苟的勾勒中,我国两位古代哲学巨人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笔者面前。
谈起创作的过程,杨万春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出生于1939年,上小学时,他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常帮助班级出板报,他的绘画天赋赢得了师生们的普遍赞扬。走出校园后,他但却阴差阳错的进了机械厂当了一名工人。此后,杨万春先后在多个部门工作,可绘画的爱好一直保留了下来。1999年正退休,为使自己的晚年生活不单调,杨万春就把年轻时的梦想重新拾起来,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汝州分校开办的书法专业课,练习书法、绘画,并时不时参加各种展览。
杨万春告诉笔者,他退休以后没有啥事,从事绘画只不过是让生活充实一点。他的画画出来以后,亲朋好友谁张嘴就给,基本上也就留不住。这几年也画了不少画,在平顶山或者汝州市有书画展就参加。韩国的,北京的,他也都把作品寄了过去,也取得了一系列荣誉。
杨万春的第一部巨作是《百牛图》,创作于2002年,长达24米。谈起他的第一部巨作,他说出了创作动机,退休后的他看到在新中国的领导下,一代代的中国人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景,他就想利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创作出一幅绘画作品来赞美这群默默无闻的建设者,于是一个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老黄牛形象就跃然纸上。
杨万春他动情地说,牛对人的贡献很大,再一个在他们这一代人在工作的时间,谁的工作态度好了,就说是老黄牛精神,感觉着人对牛的精神都非常称赞,他也曾经有一段时间想过牛一辈子时间都是给人类造福,在最后把皮和骨头都给人做贡献了,牛的风格高尚,所以他就下决心把百牛图画成。
经过认真构思和细心观察,2001年杨万春将收集、整理到的素材整合起来,开始创作《百牛图》,为了更形象的画出每一只牛的神韵,杨万春迷上了田间地头干活的牛。
杨万春为了画牛,经常到农村观察牛的生活习性。一次,他去蟒川去了,走到到孙岭村,看到几头牛在山坡上卧着,他就赶紧让司机停车,他下车到牛群里观察牛的各种动作。为了看牛怎么站立的,他把牛轰起来,仔细观察牛是前腿先起来,后腿再站立。
就这样,通过细心研究牛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杨万春大脑中牛的形态也就越来越多。经过多次修改完善,《百牛图》终于创作完成,全图长24米,图中形态各异的老黄牛有100只,有老牛过河、小牛吃草、群牛奔跑、众牛饮水,每头牛都在杨万春的笔下被描绘的惟妙惟肖。
2002年,杨万春的《百牛图》先后在汝州市老龄委和书画院举办的书画作品展中进行展出,一时在书画界引起了不小反响,后经汝州市书画院推荐,2004年月15日,《百牛图》被送上了《梨园春》的舞台,倪宝铎、庞晓戈向观众们介绍《百牛图》,在观众中间引起巨大反响,他们并表示要向老黄牛一样向观众奉献出更多的艺术精品,并向杨万春赠送该期节目光盘,以示纪念。
创作成功后,杨万春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2004年他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认为,国学文化主要来源于儒家文化,孔子和他的72个贤能弟子们对儒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们每个人都有故事,他们的品质都是很高尚的,杨万春对这72贤人非常崇敬,认为应当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他就潜心研读儒家经典,揣摩这些圣贤们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创作历时半年,杨万春描绘出长达18米《圣贤图》,绘就出了至圣先师孔子和72位圣贤。这幅作品在汝州市展出后,引起不小反响,有不少热心的朋友对该幅作品提出了建议,根据大家的意见,杨万春对《圣贤图》进行了完善加工,经过修改该幅作品被汝州博物馆收藏。
2005年,已经获得众多荣誉的杨万春又再次动笔,准备将108位梁山好汉画下来。对于一辈子子没有拿过枪弄过棒的人而言,想要完全领悟这些英雄好汉的武功、动作、招式,形象得将他们画在纸上,再现每个人的精神神韵,对杨万春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由于当时市面上还没有关于梁山好汉的相关画册和人物形象资料介绍,为了画好这108位好汉,杨万春买来《水浒传》,细心研读原作中的每一位人物性格,并根据相关资料构思人物形象。
为了进一步完善作品中的每一位人物,他到处寻找有《水浒传》的小人书。一次,他听说西街学校有一批这方面的小人书,就赶到这个学校的图书室里挑挑拣拣,最终找到了八本,简直如获至宝。为了刻画好宋江,他又看了几遍《水浒传》中李雪健演的宋江,这才构思。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他构思作品时基本上睡不好觉,即使是睡着觉的时候也想着哪一个人是怎么画的,他的精神面貌怎么样。
经过他的两年的精雕细琢,一幅长44米的《梁山好汉》巨幅画卷终于完工,画卷中每一位好汉都各有风采,神形兼俱,栩栩如生。
他告诉笔者,现在,他正在潜心研究毛泽东等开国伟人的的巨幅作品,弘扬老一代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并用老一代革命家的艰苦创业精神激励大家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描绘美好生活的新征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