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名人名家 >> 身边名人 >> 浏览平顶山

赵永信:痴迷作诗托起俏夕阳

2013/11/4 14:08:09 点击数: 【字体:

赵永信:痴迷作诗托起俏夕阳
94岁的赵永信借助放大镜在进行诗歌创作。本报记者李英平摄

 
    书房兼卧室,不足10平方米的“斗室”之内,长满“皱纹”的紫砂壶静静地立在简陋的书桌上。桌子一角摞起的书籍文稿,似乎在诉说着陪伴主人度过的日日夜夜。

    这个屋子的主人是我市94岁的诗翁赵永信老人。10月30日上午,天空飘着细雨,记者来到湛河区程庄村一幢居民楼内采访了他。

    读过8年私塾,离休后痴迷写诗

    赵永信是湛河区曹镇乡赵庄村人,1919年生,仨儿俩女,如今已是五世同堂了。老人虽已94岁高龄,但高高的个子,脸上老年斑极少,头戴灰色圆顶帽,双眼黑亮有神,声音洪亮,除耳朵略显背外,一点看不出已是耄耋之年。

    据老人介绍,自己生在风雨飘摇的年代,8岁跟着父亲识字。10岁那年,村上办私塾,请来一名花甲之年的清朝秀才,名叫毛焕堂。赵永信的父亲就给私塾交了些麦子,让赵永信跟着学习。据老人讲,毛焕堂老师对古诗词、易经很有研究,他的国学和文史底子很多都获益于老师。跟着这位老师,赵永信学了8年,四书五经、《左传》、《古文观止》都读完了。

    “我积攒了不少书,可惜在文革破四旧的时候被销毁了。书填了满满两大缸,全成纸浆了。”忆及此事,老人仍叹息不已。

    1948年3月1日,赵永信辞去邻村会计一职,执起教鞭,开始了小学、初中、高中语文的教学,直到1981年从市31中离休,一辈子教的都是语文。

    老人很早就接触诗词,但正式开始写诗是离休后。“一开始刚回到村里,去地里转悠,感到百无聊赖,触景生情,写了一些诗。”如今的赵永信还是市诗词研究会会员。

    1981年,靠着私学的底子和遍览李白、刘禹锡等名家诗作,赵永信开始了以律诗为主的古体诗创作。聊天中,《诗经》上的诗句老人引用自如,还有杜牧的《阿房宫赋》、王勃的《滕王阁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等古文,他都能大段大段地背诵,让记者很吃惊。

    创作两本诗集两本诗稿,老人以诗会友

    在赵永信家中,记者看到了两本铅印的诗集,这是他离休后30年来的诗作结晶,一本是《金秋诗话》,一本是《金秋诗话续集》,共收录了老人创作的600余首古体诗。记者翻阅后发现,绝大多数为格律诗,题材涵盖华夏人文历史、轶事掌故,从三皇五帝一直绵延至今;还有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后的诗作和对城乡面貌巨大变迁的感怀等。

    此外,老人还有两大本手写诗稿,均为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新创作的诗词,内容涵盖了党的政策解读、反腐倡廉、神十升天等内容。记者算了算,手写本上工工整整地写着20余首诗。

    赵永信说,他写诗都是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而后再对关键字词反复推敲,自诵多遍方成诗。有时候,为了拿准一个字词,老人会翻阅大量工具书。在老人的书房内,记者见到了3大本《辞海》,据老人介绍,这是香港回归那年他从市新华书店买来的,当时3本一共花了345元。

    新诗诞生后,赵永信都会很谦虚地向诗友请教与诗友分享心得,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刻。

    赵永信告诉记者,他还跟已故的同乡“茅庵诗翁”刘嘉有过交集。“俺们俩庄离有3里多地,相互之间还赠送过诗集,后来我到市31中后,还去看望过他。”提起刘嘉老人,赵永信直言对方是个难得的好人。

    写诗之余重养生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是赵永信的信条,每天坚持写诗之余,他用自己的养生方式积攒着“革命的本钱”。

    他如今跟着二儿子赵树川住在湛河区程庄村,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床了,步行到河滨广场。开始是做操,甩甩胳膊抱抱拳,转转腰,踢踢腿,活动下全身;最后是双手掐腰,转动脖颈。

    每天吃完饭,老人都会走上200步,早晚各一次。

    饮食方面,老人每天早起必会用温开水送服7粒黑豆,还喝奶粉,每晚睡前再喝一小杯白酒,饭量比66岁的儿子赵树川还大。

    赵永信还爱看电视,晚上8点半准时休息。“到时还不睡的话,儿子儿媳都该催我了。”他笑着说。□记者吕占伟【原标题:赵永信:痴迷作诗托起俏夕阳】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平顶山晚报 2013-11-0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