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与品牌 >> 浏览南阳

加强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 给力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2)

2013/11/13 10:57:38 点击数: 【字体:


    总之,保护和传承好西坪民歌,是积极推进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的需要,是弘扬历史文化传统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二、西坪民歌形成的原因分析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的产生,都要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西坪民歌是立足于西峡县西坪独特的山区自然基础之上的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是经过口头表达、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文化形式。具体地说,有以下原因:

    (一)悠久历史原因

    西坪镇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通陕甘之孔道,扼秦楚之咽喉”,历为军事要塞、交通重地。春秋时期建秦楚驿道,号称八百里长,途经西坪。西坪街之东2公里处设关,为秦楚驿道之五关之一,关之西临峡河,关之南北为山头,扼此关隘可东拒楚国、西抵秦国。唐时置商於新路,仍过西坪。此关因武则天要从西安到南阳,关长迎其爱好,在关内遍植花卉,随更名为“花园关”。据《淅川厅志》记载:“唐武后在此建有看花楼”。据传,西坪街汉时建村,明朝中叶成镇,明末为闯王李自成的屯兵地,镇内今遗留地名“营子”(为兵营所在地)、“操场”(为练兵场所在地)。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西坪城,城墙周长约2公里,有东、西、南三门,其中西门上横书“西接秦壤,东至楚界”。自古为顿兵秣马之场所,兵家必争之要地。

    悠久的历史,为西坪积淀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民歌的产生准备了历史条件。

    (二)民族交流原因

    西坪居于交通要道,历来人员交往不断,商贾人马云集,边贸交易活跃。为了便于管理,明成化六年(1740年)在花园关设巡检司,专职管理边境贸易与社会治安。中华民国及其以前,主要集市在花园关,西坪街属于政治中心,新中国建立后集市贸易才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迁移到西坪街。不同民族、同一民族不同人群在此交往,南北文化交融,产生了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西坪镇从很早以前就有“唐将”班子在一起干活的习俗(就是换工班子)。传说李世民建唐后,怕有功的兵将居功自骄、造反,就把他们集体留在河南西部和陕西东部的深山涧里开荒种地,生活单调苦燥,于是他们就在劳动时唱歌、打哑谜、打落号嗨,以消除疲劳,解除苦闷。特别是明末清初因天灾人祸因素,人口锐减,赤地千里,为新移民迁入提供了机会。在明末清初的7次人口大迁徙中,有来自于北方洪洞大槐树下(含山西、陕西、河北等省)人群、也有来自于江南(今安徽、江苏、湖北等省)的人群。在这些不同地域的人群中,既有不同民族的差异,也有汉民族南北方人群习俗的区别。至今,在西坪镇境内有5个民族:汉、回、苗、蒙、土家,虽然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习俗接近,但因民族差异形成的独特文化仍然保存,这为西坪民歌的产生提供了人文条件。

    (三)独特地理环境原因

    西坪居伏牛山南麓,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向暖温带过渡部,夏热冬凉,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4.3度,年均降雨量825毫米,适宜农作物生长。属于山区,境内河谷密布,主河道有淇河,支流有峡河、黑漆河、洋溪河、水峡河,西坪街为淇河与峡河交汇处之冲积河谷,古人早就关注水利设施建设,境内堰坝横亘,渠道纵横,土地灌溉极为方便,盛产小麦、水稻、玉米、红薯、花生、芝麻等,水力石磨坊、弹花坊、纸坊广为分布,手工业比较发达,山区盛产生漆、桐油、木耳、核桃等特产,历来属于的西峡县的富庶之地。

    特殊的山区地理环境,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发达的手工业,带来了一方的富庶,为民歌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喜爱娱乐的精神追求原因

    传统的农耕生活,带来了农忙农闲之分,在农闲之时,为满足精神需求,便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唱歌、舞蹈、练武等形式应运而生。民歌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

    山区因交通不便,隔山相望想交流思想,便产生了山歌对唱;上山砍柴、山边放牧牛羊,也需要“哼”几段歌词,以抒发感情;田间劳动中途歇息期间唱几句小调,可缓解疲劳;年轻人相聚,以歌相对,可增进了解,产生情感,甚至达到相亲相爱的目的;逢年过节,举办大型演唱活动,可增加节日喜庆氛围;儿童玩耍,以儿歌引领,可益智增趣,如此等等,西坪民歌在喜爱娱乐的人们中间产生并流传开来。喜爱娱乐的精神追求为民歌的产生奠定了现实基础。

    三、西坪民歌的构成

    西坪民歌具有直率坦白、纯真质朴、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以及长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内容涉及到生产、生活、爱情、物产、风景名胜、历史故事等涵盖整个社会生活,传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集体演唱等,有大对花、小对花、拜年调、绣荷苞、采茶曲、石榴烧火、四六句、花鼓子调等调门30多个,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不同类型,流传于世的歌曲近千首。

    在西坪民歌构成中,劳动歌、爱情歌、生活歌地方特色浓郁,艺术价值最高。

    西坪民歌的劳动歌中有劳动号子、夯歌,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的作用;有田歌、渔歌,描绘劳动情景,诉说劳动感受;有工匠歌、采茶歌,以反映社会生活、抒情见长。如《正月采茶正月嗦》:“正月采茶正月嗦,新来媳妇拜公婆,红绸子大袄绿绢袖,八幅罗裙顺地拖。二月采茶二月嗦,二月小燕来得多;燕子停在过梁上,今年做得来年窝。……”。有的劳动歌形象抒发了劳动的辛苦还不乏幽默感,如《一天一挑柴》:“一天一挑柴,不黑不回来。要得回来早,除非镰掉了。回来打二更,吃饭要点灯。出去尿泡尿,回来鸡子叫。烧水洗洗脸,亮星还在闪。”

    西坪民歌里的情歌,表达方式朴素、生动、幽默、风趣,颇具画面感和形象感,无论是抒发爱情的炽热、相思的缠绵,还是别离的凄婉和对爱情的渴望,都直率质朴、情真意切。另外西坪境内河流密布,大姑娘小媳妇爱在河边洗头、洗衣,小伙子、男青年在河边田里劳动,水边的情歌就诞生了。如“黑漆河流水欢,姑娘洗衣在河边。东张西望干什么,一件小褂洗半天?等俺情哥来相逢,这个地方最适应;山高风大河水响,说句情话两人听。”也许一首情歌就能牵出一段美好的姻缘。

    西坪民歌的生活歌中,对歌形式较多。其中仅对花系列就有《大对花》、《小对花》、《对花》等,如《小对花》:(甲)“我说那个一来哟,谁么谁来给我对上一?什么子花开在呀么在水里?”(乙)“你说那个一来哟,我呀么我对上一;莲菜开花在水里。”(合)“说呀么说得好,对呀对得妙,三枝莲花开,十枝莲花落,咱二人对花好不热闹。”……《小对花》经过整理,多次在省市民间文艺汇演中获奖。另外西坪境内地势险要,古来为中原西南之屏障门户,战时为兵家必争之地,平时为屯兵秣马之所。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屯兵士卒相聚吟唱怀乡思亲之意,抒发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也极大丰富了西峡民歌生活歌的内容。

    四、西坪民歌的传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西坪民歌的流传范围

    据文化部门实地调查,西坪民歌流传于今西峡县西坪镇及其周边乡镇境内。全镇35000人,20个行政村都先后举办文艺活动,传唱西坪民歌。以及与西坪镇近邻的寨根乡、桑坪镇、重阳镇、丁河镇等乡镇都传唱西坪民歌。

    (二)西坪民歌传承人现状

    西坪镇20个村在新中国建立后的30余年间,经常利用春灯节举办传统的狮子、旱船、高跷、走马等演出活动,演唱民歌艺人数量较多,1980年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家庭分散经营成为主导后,演唱活动逐渐萎缩,尤其是受电子音乐、电影、电视、互联网发展影响,演唱活动受到较大冲击。
统计显示,西坪镇境内有民歌传承人42人,其中已经被批准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3人(2008年6月15日河南省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计14大项224人,其中南阳市仅有5项16人,西坪民歌手占3人,他们是:魏秀菊,女,今年66岁,西峡县西坪镇方家沟村农民;袁香华,女,今年69岁,西峡县西坪镇西岗村农民;包训刚,男,今年64岁,西峡县西坪镇西岗村农民。

    (三)西坪民歌传承的现状

    调查中显示,西坪民歌在西峡县和西坪镇仍在传唱,西坪镇部分村子传唱活动年年开展,特定时段定期或随机举办演出活动。具体有以下活动:

    1、春灯节演出活动。既有民间自发演唱,也有由西坪镇文化服务中心组织的演唱,还有企业资助的演出。

    2、定期举办“西坪民歌大家唱”活动。从2003年起,由西坪镇文化服务中心组织的农历每月初二、十六两次“西坪民歌大家唱”活动,民歌艺人自发到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演唱、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也吸引了一些民歌爱好者和周围居民前来学习和观看。

    3、成立西坪镇民歌演唱队。为了抢救和保护西坪民歌这一传统文艺形式,由西坪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组建西坪镇民歌演唱队,把民歌的歌词和曲调融入演唱之中,把民歌演唱与传统民间节日娱乐结合起来活跃节日气氛。

    4、定期组织西坪民歌演唱比赛活动。从2006年起,确定每两年举办一届西坪民歌演唱比赛活动,参赛人员从全镇范围内自由报名,每位选手演唱两首歌曲,参赛节目由选手自选歌词和曲调。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西峡网 2013-3-7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央视奏响“南阳板头曲”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