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遍珨㈤氭枃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与品牌 >> 浏览南阳

加强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 给力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

2013/4/15 14:05:01 点击数: 【字体:


    西坪民歌是起源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境内并流传于西坪镇及其周边乡镇的古老民歌形式,是我县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2月6日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目前,西坪民歌是我县唯一一个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县对外的文化名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要“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因此加强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拓展西坪民歌传承利用途径,促进西坪民歌与旅游相结合,对打造我县对外文化名片,积极推进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的重要意义

    西坪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部分,其永久传承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必须重视对西坪民歌的传承和保护。

    (一)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是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西坪民歌在其长期的传唱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表现形式。第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性。据考证,西坪民歌传唱已经有千年时间,经久不衰,传承不断,其歌词、唱腔、曲调不断丰富和完善,获得历代人民的欢迎和喜爱,这是西坪民歌传承下来的根本原因。第二,具有较高的价值性。西坪民歌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不同场景的情感体验创造出来的文艺形式,既有劳动场面的词调、也有休闲吉庆时的欢愉表达,还有青年男女表现爱慕情感的唱腔,更有对社会、对理想、对英雄人物的赞歌。从已经保留下来的词和调来看,是历代传承人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晶,具有欢愉、庆贺、增智、培德等多项功能,艺术创新度高,使用价值大。第三,具有民族性。西坪镇及其周边乡镇内居住的人群主要是汉民族,也有少量的其他民族,西坪民歌主要以汉民族人群生活场景为基础,采用汉语形式来表现,其歌词、曲调都是汉民族人们听得懂的表达方式。第四,具有西坪语音的独特性。西坪镇位于豫陕交界处,地处于交通要道,南来北往人群交往不断,民族种族种群杂居,形成了独特的语音方言区,是安徽潜江、山西洪洞、陕西商南等地方言和西坪方言结合后的地方话,与普通话接近但有差别,具有语音浊重、吐字生硬、拉长腔等特点,可以说是南腔北调的混合语言区,属汉民族语言北方语系郑曹片宛方言区。西坪语音是西峡县五大方言区之一,用西坪语演唱民歌是西坪民歌的一大标志,是其他地区人们不可能模仿的。第五,口传身授性。西坪民歌以口头演唱形式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在成员内部集体性地传播、演绎与发展,其传承人之间的传授与交流都体现在口头语言传授和体型教授上。第六,传承的集体性。西坪民歌在不断地被境内居民传播、演绎过程中,受到无数的传唱者、讲述者、表演者、礼仪司职者、手工艺者不断的琢磨与加工,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听众、观众的意见和情趣,从而使民歌文化内涵不断丰满。第七,具有活遗产性。西坪民歌不仅向人们传递出西坪地区历经千年发展而形成的独特民歌文化传统信息,而且因为它来自于民间并为广大农民所喜爱、所传唱,因而具有世代传承的可能与必要,至如今,仍有数十人在传唱着,因而也就具有了“活遗产性”。正因为西坪民歌具有上述历史价值性,才先后入选为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公认的文化瑰宝之一,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挖掘其价值,拓展传承领用途径,是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是丰富西峡县区域居民精神文化的需要

    西坪民歌是历代西坪镇境内及其周边居民集体创作世代相传的口头诗歌,属于精神产品,对于丰富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内容涉及到生产、生活、名胜、物产、人情等。民歌手走村串户,演生活、唱爱情、说历史,传承历史与文化、科学与生活、劳动与经验。因歌词流畅明快、富有地域特色、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也为广大群众所喜好,树荫下、庙会上等人口聚集场合,民歌爱好者都会大放歌喉,抒发情感,寄托希望。既使在山野放牧、田间地头、劳动间隙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自由吟唱。民歌已经是人们离不开的一种文化生活,已成为传统节日和日常生活的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人们通过民歌,表达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寄托着个人的情感,抒发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有歌道:“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人间解忧愁,三天不把山歌唱,七岁顽童急白头。”西坪民歌成为承载西峡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不能离开的娱乐方式。正因为如此,传承好西坪民歌是丰富西坪镇以及我县区域居民精神文化的需要。

    (三)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是全面建设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的重要举措。在我县,广大农村已经建立起以猕猴桃为主导的林果业、以香菇为主导的食用菌生产业,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产业,支柱产业鲜明;农田水利设施齐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的交通、通讯工具得到了很大改善,人们的居住状况明显变化,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7789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物质文明成果显现。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有物质文明,而且也要发展精神文明。教育、卫生、科技、社会、文化事业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西坪民歌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是文化事业的一项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西坪民歌的研究,传承好西坪民歌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让西坪民歌在新世纪得到发扬光大,家喻户晓,人人喜欢。让“西坪民歌”成为西峡县一个文化亮点、一个显著招牌、一个名片,成为西峡人引以为自豪的资本。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西峡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全面建设西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是应对西方文化和媒体新形式挑战的需要

    近代中国的落后,使得新中国建立之后,不仅面临着西方科学技术占优势的压力,也遭遇到西方强势文化的竞争压力。要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传统文化优势,弘扬民族精神,抵御西方强势文化压力。研究并利用西坪民歌正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应对西方文化挑战的现实需要。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今信息时代,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报刊的存在,给传统文艺形式的生存带来了挑战,不少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观众锐减,传承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困境。为此,保护传承西坪民歌,振兴民歌艺术,让传承人“红”起来,让民歌听众多起来,唱红西峡县,走出河南、影响全中国,使渐进衰微的民歌艺术在多种艺术形式竞争中得以发扬,占据一席之地,使古老文明和现代艺术融为一体,共同繁荣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从而更好地应对来自于国际的和国内的各种挑战。

    总之,保护和传承好西坪民歌,是积极推进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的需要,是弘扬历史文化传统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二、西坪民歌形成的原因分析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的产生,都要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西坪民歌是立足于西峡县西坪独特的山区自然基础之上的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是经过口头表达、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文化形式。具体地说,有以下原因:

    (一)悠久历史原因

    西坪镇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通陕甘之孔道,扼秦楚之咽喉”,历为军事要塞、交通重地。春秋时期建秦楚驿道,号称八百里长,途经西坪。西坪街之东2公里处设关,为秦楚驿道之五关之一,关之西临峡河,关之南北为山头,扼此关隘可东拒楚国、西抵秦国。唐时置商於新路,仍过西坪。此关因武则天要从西安到南阳,关长迎其爱好,在关内遍植花卉,随更名为“花园关”。据《淅川厅志》记载:“唐武后在此建有看花楼”。据传,西坪街汉时建村,明朝中叶成镇,明末为闯王李自成的屯兵地,镇内今遗留地名“营子”(为兵营所在地)、“操场”(为练兵场所在地)。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西坪城,城墙周长约2公里,有东、西、南三门,其中西门上横书“西接秦壤,东至楚界”。自古为顿兵秣马之场所,兵家必争之要地。
悠久的历史,为西坪积淀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民歌的产生准备了历史条件。

    (二)民族交流原因

    西坪居于交通要道,历来人员交往不断,商贾人马云集,边贸交易活跃。为了便于管理,明成化六年(1740年)在花园关设巡检司,专职管理边境贸易与社会治安。中华民国及其以前,主要集市在花园关,西坪街属于政治中心,新中国建立后集市贸易才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迁移到西坪街。不同民族、同一民族不同人群在此交往,南北文化交融,产生了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西坪镇从很早以前就有“唐将”班子在一起干活的习俗(就是换工班子)。传说李世民建唐后,怕有功的兵将居功自骄、造反,就把他们集体留在河南西部和陕西东部的深山涧里开荒种地,生活单调苦燥,于是他们就在劳动时唱歌、打哑谜、打落号嗨,以消除疲劳,解除苦闷。特别是明末清初因天灾人祸因素,人口锐减,赤地千里,为新移民迁入提供了机会。在明末清初的7次人口大迁徙中,有来自于北方洪洞大槐树下(含山西、陕西、河北等省)人群、也有来自于江南(今安徽、江苏、湖北等省)的人群。在这些不同地域的人群中,既有不同民族的差异,也有汉民族南北方人群习俗的区别。至今,在西坪镇境内有5个民族:汉、回、苗、蒙、土家,虽然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习俗接近,但因民族差异形成的独特文化仍然保存,这为西坪民歌的产生提供了人文条件。

    (三)独特地理环境原因

    西坪居伏牛山南麓,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向暖温带过渡部,夏热冬凉,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4.3度,年均降雨量825毫米,适宜农作物生长。属于山区,境内河谷密布,主河道有淇河,支流有峡河、黑漆河、洋溪河、水峡河,西坪街为淇河与峡河交汇处之冲积河谷,古人早就关注水利设施建设,境内堰坝横亘,渠道纵横,土地灌溉极为方便,盛产小麦、水稻、玉米、红薯、花生、芝麻等,水力石磨坊、弹花坊、纸坊广为分布,手工业比较发达,山区盛产生漆、桐油、木耳、核桃等特产,历来属于的西峡县的富庶之地。

    特殊的山区地理环境,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发达的手工业,带来了一方的富庶,为民歌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喜爱娱乐的精神追求原因
  
 
   传统的农耕生活,带来了农忙农闲之分,在农闲之时,为满足精神需求,便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唱歌、舞蹈、练武等形式应运而生。民歌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

    山区因交通不便,隔山相望想交流思想,便产生了山歌对唱;上山砍柴、山边放牧牛羊,也需要“哼”几段歌词,以抒发感情;田间劳动中途歇息期间唱几句小调,可缓解疲劳;年轻人相聚,以歌相对,可增进了解,产生情感,甚至达到相亲相爱的目的;逢年过节,举办大型演唱活动,可增加节日喜庆氛围;儿童玩耍,以儿歌引领,可益智增趣,如此等等,西坪民歌在喜爱娱乐的人们中间产生并流传开来。喜爱娱乐的精神追求为民歌的产生奠定了现实基础。

    三、西坪民歌的构成

    西坪民歌具有直率坦白、纯真质朴、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以及长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内容涉及到生产、生活、爱情、物产、风景名胜、历史故事等涵盖整个社会生活,传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集体演唱等,有大对花、小对花、拜年调、绣荷苞、采茶曲、石榴烧火、四六句、花鼓子调等调门30多个,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不同类型,流传于世的歌曲近千首。

    在西坪民歌构成中,劳动歌、爱情歌、生活歌地方特色浓郁,艺术价值最高。

    西坪民歌的劳动歌中有劳动号子、夯歌,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的作用;有田歌、渔歌,描绘劳动情景,诉说劳动感受;有工匠歌、采茶歌,以反映社会生活、抒情见长。如《正月采茶正月嗦》:“正月采茶正月嗦,新来媳妇拜公婆,红绸子大袄绿绢袖,八幅罗裙顺地拖。二月采茶二月嗦,二月小燕来得多;燕子停在过梁上,今年做得来年窝。……”。有的劳动歌形象抒发了劳动的辛苦还不乏幽默感,如《一天一挑柴》:“一天一挑柴,不黑不回来。要得回来早,除非镰掉了。回来打二更,吃饭要点灯。出去尿泡尿,回来鸡子叫。烧水洗洗脸,亮星还在闪。”

    西坪民歌里的情歌,表达方式朴素、生动、幽默、风趣,颇具画面感和形象感,无论是抒发爱情的炽热、相思的缠绵,还是别离的凄婉和对爱情的渴望,都直率质朴、情真意切。另外西坪境内河流密布,大姑娘小媳妇爱在河边洗头、洗衣,小伙子、男青年在河边田里劳动,水边的情歌就诞生了。如“黑漆河流水欢,姑娘洗衣在河边。东张西望干什么,一件小褂洗半天?等俺情哥来相逢,这个地方最适应;山高风大河水响,说句情话两人听。”也许一首情歌就能牵出一段美好的姻缘。

    西坪民歌的生活歌中,对歌形式较多。其中仅对花系列就有《大对花》、《小对花》、《对花》等,如《小对花》:(甲)“我说那个一来哟,谁么谁来给我对上一?什么子花开在呀么在水里?”(乙)“你说那个一来哟,我呀么我对上一;莲菜开花在水里。”(合)“说呀么说得好,对呀对得妙,三枝莲花开,十枝莲花落,咱二人对花好不热闹。”……《小对花》经过整理,多次在省市民间文艺汇演中获奖。另外西坪境内地势险要,古来为中原西南之屏障门户,战时为兵家必争之地,平时为屯兵秣马之所。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屯兵士卒相聚吟唱怀乡思亲之意,抒发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也极大丰富了西峡民歌生活歌的内容。

    四、西坪民歌的传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西坪民歌的流传范围


    据文化部门实地调查,西坪民歌流传于今西峡县西坪镇及其周边乡镇境内。全镇35000人,20个行政村都先后举办文艺活动,传唱西坪民歌。以及与西坪镇近邻的寨根乡、桑坪镇、重阳镇、丁河镇等乡镇都传唱西坪民歌。

    (二)西坪民歌传承人现状

    西坪镇20个村在新中国建立后的30余年间,经常利用春灯节举办传统的狮子、旱船、高跷、走马等演出活动,演唱民歌艺人数量较多,1980年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家庭分散经营成为主导后,演唱活动逐渐萎缩,尤其是受电子音乐、电影、电视、互联网发展影响,演唱活动受到较大冲击。

     统计显示,西坪镇境内有民歌传承人42人,其中已经被批准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3人(2008年6月15日河南省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计14大项224人,其中南阳市仅有5项16人,西坪民歌手占3人,他们是:魏秀菊,女,今年66岁,西峡县西坪镇方家沟村农民;袁香华,女,今年69岁,西峡县西坪镇西岗村农民;包训刚,男,今年64岁,西峡县西坪镇西岗村农民。

    (三)西坪民歌传承的现状

    调查中显示,西坪民歌在西峡县和西坪镇仍在传唱,西坪镇部分村子传唱活动年年开展,特定时段定期或随机举办演出活动。具体有以下活动:

    1、春灯节演出活动。既有民间自发演唱,也有由西坪镇文化服务中心组织的演唱,还有企业资助的演出。

    2、定期举办“西坪民歌大家唱”活动。从2003年起,由西坪镇文化服务中心组织的农历每月初二、十六两次“西坪民歌大家唱”活动,民歌艺人自发到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演唱、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也吸引了一些民歌爱好者和周围居民前来学习和观看。

    3、成立西坪镇民歌演唱队。为了抢救和保护西坪民歌这一传统文艺形式,由西坪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组建西坪镇民歌演唱队,把民歌的歌词和曲调融入演唱之中,把民歌演唱与传统民间节日娱乐结合起来活跃节日气氛。

    4、定期组织西坪民歌演唱比赛活动。从2006年起,确定每两年举办一届西坪民歌演唱比赛活动,参赛人员从全镇范围内自由报名,每位选手演唱两首歌曲,参赛节目由选手自选歌词和曲调。

    5、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演出比赛活动。2007年参加由《南阳日报》组织的首届重阳文化节演唱活动,2008年元旦参加全县廉政文化汇演,2009年11月参加全县文艺大赛决赛等活动演出。
 
    6、编辑刊印《西坪民歌100首》。这是首次编辑出版西坪民歌歌词的文献资料,是从现有民歌手中收集上来并经过提炼归纳出的100首经典歌词,涵盖了劳动歌、时政歌、情歌、儿歌、历史传说歌、其他类歌等六个类别。

    7、建立高校西坪民歌实习基地。2008年南阳师院音乐学院与西坪镇政府文化服务中心签订协议,在西坪镇建立西坪民歌实习基地。音乐学院的系主任何军副教授和邵老师还对西坪民歌的演唱活动进行了现场录像,作为素材将运用于课堂教学。

    8、新闻媒体多次报道西坪民歌的事迹。近年来,《河南日报》、《大河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阳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到西坪镇采编西坪民歌事迹,多次刊发西坪民歌演唱信息。中央电视台还播发了西坪民歌的新闻。西峡县电视台采编的西坪民歌专题新闻获得全省好新闻二等奖,扩大了西坪民歌的影响力。

    (四)西坪民歌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坪民歌在传承过程中,其传唱形式遇到现代信息时代的挑战,在与电视、电影、网络、广播等媒体新形式的竞争中显得乏力,在争取传承人和听众方面存在着非常鲜明的劣势,传承活动存在着中断的危机,具体地说有:

    一是传承人年龄结构偏大。从调查中得知,西坪镇域范围内,40岁以下的传承人几乎没有,多数传承人年龄在55到70岁之间; 二是高层次传承人少且层次不够高;三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年轻的传承人难以选定更难稳定下来;四是活动载体少,传承人演唱收入低;五是专家学者传帮带发挥的严重不足;六是记词多记谱少;七是影像化资料偏少;八是政府投入支持力度不够。
 
    五、多渠道、多途径传承和利用西坪民歌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西坪民歌的挖掘整理力度

    政府要加大投资投入,设立西坪民歌保护基金,建立西坪民歌协会,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合作。并依据已经建立的西坪民歌演唱队,定期开展演出活动,锻炼传承人队伍,逐步扩大影响,吸引观众,吸纳新歌手。同时,邀请专家教授,对西坪民歌进行研究整理和艺术指导,使其更加系统完整、艺术水平更高。

    (二)不断创新民歌演唱活动

    任何一种文艺形式的存在,都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吻合人们精神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脱离人们需要的文艺形式,早晚要被淘汰。西坪民歌之所以有失传的危机,就是因为它与当今人的精神需求有第一定的差距。为此,我们在保留传统优秀唱词和曲调的同时,还有吸纳新的文艺形式的精华部分,比如在选词上,要更多的增加优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方面的新词,增加当代先进人物的事迹、身边人的风采,以讴歌时代的精神风貌,弘扬主旋律,增强感召力,增加吸引力。

    (三)加大培养年轻传承人的力度

    在广大农民中开展民歌演唱活动,让大多数农民对民歌有一个基本认识和好感,让人们喜爱本乡本土的民歌文艺形式,在全县居民有学民歌好、唱民歌光荣的意识。同时运用政府资金支持,给足培养经费,让年轻人既学到演唱艺术,也不耽搁家庭经济收入,不能因为演唱而使家庭受穷。

    (四)在中小学校中传唱西坪民歌

    组织民歌歌手,定期走进中小学校,传唱西坪民歌,编辑西坪民歌词曲,分发给各学校,让学生们在业余时间里学唱民歌,扩大民歌在小孩子心目中的影响,为民歌传承人的培养奠定人才基础。
      
    (五)把西坪民歌当做一项产业来做

    东北二人转,是东北传统的民间艺术,现在却做成了很大的文化产业,红遍大江南北,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我们在传承好西坪民歌的基础上,加强对西坪民歌的打造和包装,像东北二人转一样,把西坪民歌当做一项产业来做,组建专业西坪民歌演出队伍,打造西坪民歌精品,加强西坪民歌对外的演出交流,让西坪民歌走出去,在全国产生影响。

    (六)把西坪民歌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旅游产业需要文化来提升品位和丰富内涵,西坪民歌作为我县的文化名片,要把西坪民歌与我县旅游产业相结合,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场《印象·刘三姐》,不仅让人记住桂林的山水美景,同时也欣赏到民族文化艺术,《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是地方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成功典范,我们借鉴《印象·刘三姐》成功做法,结合我县山水旅游景点,请著名导演、演员,打造一台高品位、有看点、有地方特色的西坪民歌实景演出,吸引游客,提升我县旅游业文化内涵。

    总之,西坪民歌是我县对外的文化名片,是传统文化瑰宝,我们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的要求,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保护传承利用好西坪民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西峡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笑非)【原标题:加强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  给力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西峡网 2013-3-7
0
下一条:内乡宛梆剧团在体制改革中振兴上一条:没有了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栨冻绱旈柡宥庡幑閳ь剨鎷�闂佺ǹ绻愰崢鏍姳椤掑嫬绠i柟瀛樼矋缁拷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拷闁诲骸绠嶉崹娲春濞戙垹瀚夌€广儱鎳庨~锟�闂佸搫鐗嗙粔瀛樻叏閻旂厧绾ч柍鈺佸枤閸庯拷婵炲瓨绮庨崕銈嗘櫠閻樿绠繛鎴炵矆缁拷婵炴潙鍚嬮懝楣冨箟閸愭祴鏋栭柕濞垮劚閺傗偓缂備焦姊归悷銉╁船閹绢喖绀傛い鎺嗗亾闁硅鎷�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闂佽婢樼换妤咃綖閸℃稑鐭楃€广儱顦藉ú锟�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闂侀潻闄勫妯横缚閸愵喗鏅柨鐕傛嫹 濠电偛鑻崯鍨暦閿熺姵鍎戝〒姘e亾闁稿孩绮岄蹇涙倷閼碱剦浼嬮梻浣稿级閸ㄥ爼骞愭径灞惧磯闁跨噦鎷�305闂佸憡鐟遍幏锟� 闂備緡鍙庨崰姘辨椤忓牊鏅柨鐕傛嫹450008
闂佹椿婢€缁插鎯佹禒瀣櫖闁跨噦鎷�0371-86663763 婵炵鍋愭慨宄帮耿閿熺姵鏅柨鐕傛嫹0371-86663763 闂佹眹鍨藉ḿ褔鎮哄▎鎾寸劷妞ゆ梻绮浠嬫煥濞戞瑯鍔henan163@163.com
闁荤姷鍋熷畵鎵朠婵犮垼顔愰幏锟�11032303闂佸憡鐟遍幏锟�
51La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