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第二届中国非遗保护(余杭)论坛:“美丽中国”需要“美丽非遗”

2013/7/2 15:10:11 点击数: 【字体:

    “要歌颂祖国,我们会说‘锦绣’河山,但是‘锦绣’正是手工技艺。”27-28日在杭州市余杭区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非遗保护(余杭)论坛上,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美丽中国”需要“美丽非遗”。

    中国的非遗保护事业已经经历了十个年头。乌丙安说,“美丽非遗”的核心内涵是真善美三位一体所凝结成的核心动力,这是推动中国非遗在保持其原真性和维护其美好道德准则的根基上得以传承的推动力。“如果没有真善美,那样的无情的现代化,‘非遗’能顶住吗?中国好形象源于中国好精神。”
  
    本届论坛以“美丽中国与美丽非遗”为主题,并发表了题为《非遗让美丽中国更加美丽》的“余杭倡议”。对此,文化部非遗司原巡视员、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认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所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周小璞也提醒说,当前对于非遗保护仍然存在误区,例如,将非遗生产性保护简单地理解为发展生产,“见物不见人”,只注重物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忽视传统技艺其内文内涵的传承,还有的则将非遗保护等同于发展文化产业,前者是一种文化保护实践,与发展文化产业有着本质区别。
  
    事实上,现代化给中国非遗保护冲击也引起了多位非遗专家的忧虑。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屈盛瑞说,我国有87万项非遗资源,国务院批准的三级非遗项目有1279项,文化部批准的传承人有1500多人,但是一座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特色村庄还在消失,有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大量住的都是洋楼,穿的服装都是西装,能够看到我们自己东方文化特色的东西吗?这些问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有一位德国历史学家针对中国的旧城改造说过,‘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也会拥有,而你们曾经拥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屈盛瑞表示,要实现美丽中国和美丽非遗,我们必须看到这一严重的挑战。“在21世纪国际化的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的安危不仅在于城市特色,而且在于中国的根的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参与非遗保护。”
  
    “我们曾经拥有的也可能不会有。”德国人的话也引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的思考,他认为:“推土机和水泥板所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带来了文化的‘替代性置换’,我们的传统已经出现了‘抛弃性断裂’。单纯的‘GDP主义’功业观和价值观使文化不再属于追求的目的,而成为挣钱的手段,人类又从社会文化动物‘蜕化’为自然经济动物。”
  
    非遗保护的文化诉求,从根本上讲,就是通过唤起文化自觉、确立文化自信、维护文化自尊,来激发文化自豪、实现文化自立、走向文化自强,最终为“美丽中国”赋予美丽表情。“当下的非遗保护就是对于传统的美好精神图景与美好心灵品性的传扬与承续;对于当前人心扭曲和人性迷失的矫正与救赎;对于真正人的生活的切实追寻;也是对于‘建设美丽中国’理想愿景的最好响应。”吴文科说。(原标题:第二届中国非遗保护(余杭)论坛:“美丽中国”需要“美丽非遗”)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13-07-01)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