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铅山河口明清古街:历史的记忆 鲜活的文化

2013/5/13 18:24:42 点击数: 【字体:

 

铅山河口明清古街:历史的记忆 鲜活的文化

铅山河口明清古街:历史的记忆 鲜活的文化

 古镇浮桥。

铅山河口明清古街:历史的记忆 鲜活的文化

 古街上的老字号药店。

铅山河口明清古街:历史的记忆 鲜活的文化

古街背面的小桥流水人家。

铅山河口明清古街:历史的记忆 鲜活的文化

 长长的古街。  

铅山河口明清古街:历史的记忆 鲜活的文化

古街的一角。

  河口明清古街位于铅山县河口古镇的北部,是江西省上饶市河口古镇最重要的中心街区,也是江西保存最完整、最长的古街。河口明清古街是明清时期以河兴商、以商兴市的典型代表,是明清以来各种建筑文化的荟萃之地,也是明清时期以纸和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之地。

  铅山人说,“先有汭口后有河口。”汭口在今河口镇西约2公里处的信江南岸。汭口镇建成于初唐,北宋初年成为名镇。

  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由东向西流经县境北部。明嘉靖年间以前,发源于武夷山桐木关的支流铅山河,在汭口汇入信江。

  唐乾元元年(758年)设信州。同年,设铅山场大量开采观音石地区丰富的铜矿藏。有史籍记载:“北宋立国后的四五十年间……有十万人日夜开采。”宋代,铅山场一直是全国三大铜场之一。最兴盛时的元祐、绍圣(1086—1097)间,其胆铜产量达38万斤。“同时,铅山还是全国重要的铅产地,最高年产量达28万余斤。整个宋代,铅山场所产的铜与铅,都运往饶州永平监(今鄱阳县境内)铸钱。

  宋代,铅山场所产的铜与铅,经铅山河运到汭口镇,由信江再运至饶州永平监。所需的铁等原料、工具以及场内10万人的生活必需品,其中的大多数也须先从各地运到汭口,再经铅山河运至铅山场。为了加强对汭口的管理,淳熙(1174—1189)年间,朝廷在该镇设立了驻泊巡检司。

  明嘉靖(1522—1566)年间,铅山境内南部发生了很大的山洪,河水陡涨,铅山河改了道,两河交汇处移位,使水运码头和商业中心的位置向上游移动了2公里,变动到沙湾市(今河口镇)来了。于是,河口镇迅速崛起,完全取代了汭口镇,成为江西东北部和周边区域的大宗物资集散地。

  明朝中叶,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大气候下,除南、北两京外,江南地区日渐繁华起来。河口镇是当时集散和转运各地各种商品,销售本地大宗纸、茶以及铜、铁等矿产品的重要市镇,成了全国商品市场流通的结点,成为“八省码头”,跻身“名镇”行列。

  古代,社会经济活动以河川航运为主。河口地处闽、浙、皖、赣要冲,各地大批量货物集散于此,远远不是一般狭窄范围内农业、手工业产品的交流之地。明朝后期,河口发展成商业巨镇,成了信江商道上政府课税征收的重要驻点。清代中期,河口的发展超过了明代,进入鼎盛时期,它不仅是闽浙赣商道上的重镇,也是全国纸、茶的重要加工和集散地。河口“估舶自所聚,商务勃兴,人口约五万”(见《清续文献通考》(卷三百十四·舆地十·江西)。在前代基础上,河口镇区扩大了,除东西走向5华里的明清古街是主要商业街道以外,还分布着南北走向3条街道,近50条大小弄巷。

  明清古街是河口古镇的主要街道。老街街名依次为一堡、二堡、棋盘街、三堡和半边街。北临信江,数处稍有曲折,店屋南北相向(西端的半边街仅南侧建店)。这条长街以南,其他街、弄,或纵或横,根据地形随意变通,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络的均齐,自然而有序地一一展开。古街道平均宽约6米,原长约5华里,是当时闽、浙、赣、皖、湘、鄂、苏、粤等地百货集散地,店铺林立。据不完全统计,以往开设在这条街上的南北杂货、纸号、茶行、布店、药铺、油行、银楼、酒家、书肆以及手工作坊等店、厂共有540余家,老街上另有会馆、祠庙6处。路面用长条青石和麻石铺砌而成。街石上布满花车(以前用来装运货物的一种独轮车)车辙。沿江10多处码头泊船有时达数千艘,江面上舟船如蚁,帆樯蔽江,常有船三日不能靠码头。清乾隆八年(1743年),《铅山县志》记载:(河口)“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楫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斯镇胜事,实铅山巨观。”而今,老街原貌基本完好约3里,店屋门面原貌保存较好的还有300余家,有的铺面额坊上,老字号的印记清晰可辨。

  古街两旁的店屋从东向西一栋挨着一栋,每栋之间用青砖空斗筑就“风火山墙”,间或形成幽深的弄堂。这些弄堂,往北的,通向江边;往南的,则通往其他街、弄。信江边上构筑有大码埠10处,小埠头多处,便利居民浣衣、洗菜、汲水。大码埠用于停泊巨型商船、官舫,均用巨大的长条青麻石礅砌筑,呈半圆形、长方形或梯形。其中的“官埠头”建于明代,清代扩建,是当时官船停泊处。由此上岸,不远处便是同知衙门(俗称“二府堂”)。解放前1000多年间,县城都在永平镇。由于河口镇经济地位重要,则由知府佐官直接统辖。

  当年,客舫货船“绕岸皆是”。码埠上货物日吞吐量均达数十万斤。“官埠头”现存一通清乾隆年间的青石禁碑,虽然风化剥蚀严重,但是在能辨认的字句中尚可见“一切货物上下,不得擅自挽夺,客商行李应归□夫挑送”等语,由此可见码埠上的繁忙,故有“买不尽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的民谚。

  古街上的店屋多数为砖木结构。连续多进,有的进深达数十米。临街一进是门市铺面,也有的兼做手工作坊,二进以后一般布置居室、库房(栈房)和作坊。铺面宽1至3间不等,大多装有板门,营业时卸下成敞式店堂。店面常用木雕、砖雕、石雕或彩画等装饰,并悬挂牌匾或幌子,以招徕顾客。纸号、茶行、银楼、钱庄、药店、绸缎店豪华富丽,其他店面朴实典雅。楼房铺面则多临街直上,层层加栏杆和挂檐板。

  古街的民居,无论是建于古街之上还是坐落于他处的,不以规模宏大取胜,而以布局紧凑、装饰华美和用料精良见长。居宅外观简朴,采用清水砖墙或粉白高墙,将全宅封闭。正立面上唯一重点装饰的地方是门楼,多用木雕拼镶或用磨砖雕镂、石料琢刻成仿木构件来装配。宅内的月梁、斗拱等构件亦精雕细刻,装饰与结构融为一体。在室内布局方面,则用各种隔断自由灵活地分切空间。它们没有繁缛排场所需的形式和拘谨的格局,虽然装饰富丽,但是布局自由,既自有天地而又四通八达,旧谓“井邑之宅”。这种居宅注重街道和邻里关系的处理,每每以千家万户之屋脊类比为自然山峦的“龙”,寓邻里关系于龙脉之中。再者,这些居宅形象多姿,且着意避开喧闹气氛,闹中取静。体现出屈曲、含蓄而又精致的审美需要。

  古街北侧即背向信江的房屋,多建在地形甚陡的地方。迎水坡面砌麻石和红石,因地基珍贵,坡面陡直。于是,依自然地形作为房基,或凭空挑出,或以石质或木质柱子撑起,高筑临水楼台,俗称“吊脚楼”。曲折的踏步、临水的门洞、幽深的弄堂、大大小小的埠头,从河畔石缝中挣扎而出的灌木藤条,无不增添了江岸的活泼。在高高的吊脚楼上,凭栏远眺,那“舟楫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的胜景尽收眼底。

  为了连接信江两岸,当地还建造了一座浮桥。浮桥南端通往古街的“棋盘街”(二堡与三堡的结合部)。北端是丹霞地貌的九狮山,可通往新滩乡的九狮、西畈、后畈、湖塘,以及横峰县、上饶县的司铺、宋村、纸坊、大地等处。

  古街上还有一条人工小河,叫作“惠济河”,又称“福惠河”。据说,由明朝首辅、铅山人费宏倡导乡人开挖。这条小河自河口古镇东南郊起始,向西北进入老城区。临近镇区,又分成两支。一支入城,“引铅山河水,曲折十余里,萦绕河口,自二堡大街出,会信河,可通小舟,容水碓,居民利之矣”。郊外一段,用于引灌水田旱地;镇内一段,在方便居民日常所用的同时,又给古街增添了不少情趣。然而,它还具有一项更重要的功能——消防。惠济河上架设了19座不同的石梁桥。这方古镇,既将人包容于大街小巷舟车店肆的喧腾氛围之中,又让人去领略小桥流水人家的雅致情调。惠济河上的石桥既沟通交往,也与河两岸的民居建筑互相衬托,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后来随着近代公路、铁路交通的日益发达,河口的水路交通要冲地位逐渐衰微。如今,河口的城市新区面积和人口密度早已大大超过旧的城区,社会经济活动中心日渐东扩南移。古街区逐渐冷落、荒废……然而,这方古镇老街区的环境风貌基本保持了下来。

  1985年,国务院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求意见稿中,曾出现明清古街道的名字。1986年,铅山县人民政府将河口明清古街列入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河口古镇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为了更好地保护古街,2010年,铅山县聘请同济大学国家名城保护中心编制《江西省铅山县河口历史名镇保护规划》。

  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投票流程

  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经过专家评审,现已评选出入围街道,即日起进入公众投票阶段。哪些街道可以最终当选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呢?期待您的关注。

  投票方式:手机短信投票、信函邮件投票,请您根据情况,选择相应的投票方式。

  投票日期:2013年4月30日至5月30日。(原标题:铅山河口明清古街:历史的记忆 鲜活的文化)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3-05-13)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