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非遗后时代”,要让民间艺术存活于民间

2013/2/5 11:39:04 点击数: 【字体:


    从2003年恩施州开始寻访与命名民间艺术大师以来,围绕抢救保护民族文化,州文化体育局、州民宗委及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开展了一系列抢救活动。2006年开始,我州申遗工作有序进行,成果斐然。截至2012年9月,国家级非遗名录、扩展名录和省级非遗名录中,我州有64项;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我州有国家级和省级72人。2006年至2012年州政府公布了我州非遗名录90项,公布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3人。
  
  
    2012年10月17日至18日,由州文体局、州民宗委主办、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承办的恩施州民间艺术活态“传承模式”研讨会在建始县举行,这标志着我州的非遗保护工作从此前的以调查申报项目为中心转向以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为中心。省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慧说,恩施州民间艺术“活态传承”的提出和研究,在湖北尚是首次,即使在全国范围来看,也是领先的,这将有效解决“申遗”后重申报轻保护的现实问题,意义重大,开启了恩施州的“非遗后时代”,它将有效推进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非遗后时代”,要让民间艺术存活于民间
  
  
    恩施傩戏是湖北民间戏剧种类之一,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其行当有生、旦、净、丑四行。剧目分正邪八出,因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表演难度高、表演功力深厚被称做“中国戏剧活化石”,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2006年底,我州民间艺术大师、三岔傩戏和傩面具创作的泰斗,被当地人尊称为“朝神”的谭学朝老先生因病逝世。谭学朝逝世后,三岔傩戏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因傩戏而得名的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岔乡,也面临着保护傩戏这一难题。恩施市三岔乡文体服务中心决定举办一个专题培训班,对傩戏进行抢救性保护与传承。2011年3月15日,由州戏剧家协会和恩施市文体局主办,三岔乡政府和恩施市文化馆承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恩施傩戏”2011首期传承培训班正式开班,参加培训的有15人,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21岁。培训结束后,三岔傩戏表演队有了新表现,一年多来演出了近100场次,特别是2012年7月23日至8月10日,由当地政府安排并出资,组织了以傩戏《大开山》为主的文艺节目在全乡巡回演出17场次,观看群众达6000多人次,受到群众的喜爱和称赞。
  
  
    优秀的民间文艺究竟以何种方式传承和保护,成为各级相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此前,我州围绕抢救保护民族文化,开展了一线串珠的抢救活动,并积累了一些保护传承的成功经验,“活态传承”的理念悄然萌?。恩施州文体局局长刘跃认为,“活态传承”至少有两种意义:一是让一些濒危品种重新回到劳动链和社会生活中去,回到年轻人中去,首先要让它存续于民间,才能传承延续于民间,不能让申报的非遗名录存放在档案里,而要存活在民间,这叫活起来;二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大众审美需求,不断进行或大或小的适应性调试、创新、完善乃至重构,这就是在创新中传承。

    “活态传承”,民族文化一线串珠抢救措施的重要一环
  
  
    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主席田发刚告诉记者,“活态传承”模式理念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州近10年来开展的一系列抢救民族文化措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线串珠的连续性的活动。我州从2003年开始寻访命名民间艺术大师以来,围绕抢救保护民族文化,开展了一线串珠的抢救活动。先后建立了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了恩施州民间艺术(传承)表演队,寻找原生态山民歌手,创办民族文化活化传承示范村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成功的探索,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民间文化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州文体局局长刘跃指出,各级各部门在申遗与保护过程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申报轻保护的倾向,对保护传承的方式缺乏研究,国家和省、州提出的保护传承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在这些倾向的影响下,一方面是在不断申报确认,一方面是有些品种依然处于濒危消亡状态。这对于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十分不利。面对如此情形,认识非遗保护传承的形势,总结非遗传承经验,寻求有效的传承模式与方法,已经是一个十分必要和紧迫的问题。

    “活态传承”模式开启我州“非遗后时代”
  
  
    “看了建始县长梁民族小学丝弦锣鼓表演队的表演后,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真的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主席田发刚激动地说,“‘活态传承’模式在他们身上有了一个具体而成功的展现,可以看出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非常有希望!”
  
  
    看表演、听发言、品论文……参加恩施州民间艺术“活态传承”模式研讨会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们受到了深深地震撼与启发,“活态传承”模式得到了他们的一致高度肯定与评价。“当全国范围内还在乐此不疲地进行非遗项目的申报确认时,恩施州已经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活态传承’模式的工作,这在全国都是领先的。”省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慧女士说。
  
  
    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坤德在发言中指出,“活态传承”模式课题研究,抓住了关键词,开课题之先河。他说,进入非遗名录后怎么办,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率先付诸调研,既是民族的感情,也是文化的自觉。“活态传承”模式课题研究同时把握了关键环节,开方法之先河;找到了关键路径,开发展之先河。
  
  
    恩施州文体局局长刘跃说,这次活态传承模式的总结与研究如果运用得好,即将开启一个恩施州的“非遗后时代”,推进我州保护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原标题:“非遗后时代”让恩施州民间艺术存活于民间)


来源:恩施新闻网    时间:2013-1-25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