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长江中游的“史前聚落”——湖北天门石家河考古再放异彩

2017/2/21 9:36:40 点击数: 【字体:


  2017年1月,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石器时代遗址入选“2016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新发现的谭家岭古城被认为是我国发现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这一遗址出土的240余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震惊了世界。

  石家河遗址位于天门市石家河镇,考古发现,从距今6500年开始有人类在此居住生活,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最鼎盛时期,整个遗址群由40处地点组成,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遗址群发现于1954年配合水利工程的考古调查,这一大规模的遗址群从1955年起先后进行过10余次系统考古挖掘,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史前聚落遗址。

  2014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启石家河遗址考古。在沉寂多年之后,石家河遗址的神秘面纱正在被一步步揭开。

  2015年11月,考古人员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区域的谭家岭遗址寻找大型建筑遗迹时,意外发现9座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共发现各类玉器240余件。新出土的一批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复杂的透雕和细如针尖的钻孔,其普遍使用的圆雕、透雕、减地阳刻、浅浮雕线刻工艺,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人们对中国玉文化的认识,而且将石家河遗址年代至少提前了500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此前考古认为石家河古城始筑于屈家岭文化晚期,但2015年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石家河古城核心的谭家岭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示出谭家岭遗址早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垣和环壕,“这表明谭家岭古城在距今约5000年开始筑城,处于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期”。

  2016年11月,考古人员对石家河遗址中的印信台、谭家岭、三房湾等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出土了玉佩、玉如意、连体双人头像、鬼脸座双头鹰等,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十分精美,令人惊叹。方勤说:“从出土玉器来看,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先人对凤特别喜爱,制作也特别讲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指出,在研究中还发现了大量正反两面都有的神面像,但两面的眼睛却存在区别,一面是长长的,一面瞪得圆圆的,“这种形态的玉器,是石家河文化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其寓意值得进一步探讨”。

  在对石家河遗址群的印信台遗址进行发掘时,发掘出1175平方米的祭台及大量祭祀用套缸。遗址群周边发掘出多具遗骸,部分瓮棺里发现了婴儿的遗骸。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主任刘辉分析,这是一处新石器时期石家河文化阶段的大型祭祀场所,距今约4300年。

  由数十个红陶缸首尾套接而成的套缸遗迹,是整个祭祀场所的核心区域,发掘区域发现多处套缸遗迹,大量陶缸口底相接套在一起,部分缸体上有刻画符号,最长一处套缸遗迹有三四米长,有些套缸局部遭到破坏,仍可清晰看出其排列的基本规律。陶器虽然时间久远,但仍能清晰辨出色彩与形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孟华平表示:“此次出土的套缸数量之多、密集程度之高、与祭台关联度之强,在此前发现的史前祭祀遗址中很少见。”刘辉认为,陶缸可能是长江中游原始先民一种独特的祭祀用具,陶缸首尾套接样式在长江中游地区极为罕见,表达了先民的某种心灵寄托。

  考古资料表明,以石家河遗址为中心,仅湖北省境内就分布着天门石家河、天门龙嘴、石首走马岭、公安青河城等15处城址,大多距今约四五千年。这一时期,中心聚落石家河进一步整合文化与资源,引领着长江中游向前发展,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与黄河流域文化共同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