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浙江宁波十八年的水下考古路

2015/11/26 16:13:26 点击数: 【字体:

浙江宁波十八年的水下考古路

水下考古人员在给水下文物钉编号标牌

    本报驻浙江记者  杜俏俏  通讯员  南  华

    编者按:近日,辽宁“丹东一号”水下考古工作取得新进展:从出水文物判断,“丹东一号”基本确定为致远舰,这引起大家对我国各地水下考古情况的关注。为此,我们策划了“水下考古扫描”栏目,选取了浙江、山东、广东、辽宁等地,将其近年来的水下考古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最新进展呈现给大家。以下为第一期——

    蔚蓝的海洋,神秘的水底,蕴藏着无数水下遗珍,而宁波水下考古的18年风雨历程,则是揭开宁波水下文物秘密的一幅动人篇章。

    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依海而生、因海而兴的浙江宁波,有着9758平方公里的海域。一望无际的大海赐给宁波531个大小岛屿和无数林立的海礁,以及曲折漫长的海岸线。古时明州(即宁波)就是我国重要的对外交通贸易口岸,还是中国大运河的出海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让宁波先民早在7000年前就刳木为舟,开始了“以舟作车”“以楫为马”的水上生活。繁荣兴盛的海上交通贸易和抗击抵御外侮的战略地位,更是给这个港口城市留下了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也给宁波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了独特的“资源积淀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宁波至今已在所辖海域发现水下文化遗存线索近100处,在选择其中20处较为可靠的线索开展水下调查后,最终确认了沉船遗址4处、水下文物点5处。

    “水下考古”一词出现不过百来年,进入中国更是不足30年。而早在1998年5月,全国第二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在宁波举办。同年12月,我国第一个水下考古工作站——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成立,拉开了宁波水下考古工作的序幕。

    2008年,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升级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基地;2010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宁波成立首个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同时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筹建工程在宁波市北仑区开工;2012年,我国第一个县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站——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象山工作站揭牌;截至目前,全国共举办7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宁波就参加和承办了6期;南海科考、南海Ⅰ号、南澳Ⅰ号、肯尼亚援非等国内外重大水下考古项目频频出现宁波水下考古队员的身影……2011年4月,宁波“小白礁Ⅰ号”发掘项目成为浙江省首个正式获批立项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更使宁波的水下考古工作举世瞩目,而“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因其理念、技术、方法三位一体的创新,被业界誉为“我国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重要标识”“我国水下考古的又一创新之作”。

    “小白礁Ⅰ号”的发掘

    “小白礁Ⅰ号”是浙江省迄今为止第一艘成功发掘的海底古沉船,为清代沉船,沉船的原因可能为触礁。它的发现其实早在1992年。1992年的一天,岛上数一数二的潜水好手、23岁的象山县石浦镇渔民牟永根和朋友到小白礁附近20多米深的海水处挖海螺、拾苔菜时,碰到了一个木质器件,仔细辨认后发现是一艘沉船的船头。发现沉船的消息不胫而走后,不断有人向他打听沉船位置,甚至想出高价收买,但他认为“文物属国家,应由国家来管理”,没有向任何人透露沉船的具体位置。而且他知道要在海底找一艘小小的沉船,如果没有准确的坐标,能找到的几率很小。但每当听说有人下海时,他还是会忍不住悄悄跟去,看到没打捞出什么才放下心来。沉船的秘密牟永根一守就是20年。2008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到渔山岛实地调查,牟永根主动联系工作人员,并陪同下水指认沉船位置。“小白礁Ⅰ号”沉船由此重见天日,牟永根也被称为“沉船发现第一人”。

    接下来就是专业考古人员的发掘。水下考古是特殊高危行业,然而,宁波水下考古工作队的队员们却从来没有退缩过。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结华回忆:2012年6月23日是“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正式发掘暨央视直播的日子,那天,渔山岛上正逢大暴雨外加大风,气象预报为西南风6级、阵风7级至8级。“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工作平台在急风骤雨中不断摇晃,但为了按计划完成工作进度,水下考古队员们一如既往地穿上闷热的潜水服,系好压铅带,背上重约40公斤的压缩空气双瓶及水下探测仪等设备,在七八级风浪和24米深的海水中坚持作业。那天正好是考古队员们作业的第20天,当时他们已被派遣潜水工作220余人次、总潜水时间超过10500分钟。王结华说,几十米深的海水下水压阻力大,加上暗潮、涌浪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比起陆上考古来,水下考古需要消耗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体力,再加上水下文物需要仔细拆卸,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大意。“小白礁Ⅰ号”历时3年分3次完成了表面堆积清理、船载文物发掘与船体发掘,终以出水1000多件珍贵文物和保护完整的船体构造成为我国水下考古界的一块傲人里程碑。

    普及水下考古知识

    “在‘小白礁Ⅰ号’发掘中,民众自发无偿守护文物的举动令人感动,这也提醒我们要向更多民众普及水下考古知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水下文物的事业中来。”王结华说,近年来,有许多群众已经在积极开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比如渔山岛的渔民小石有一天发现一只船一动不动地停在“小白礁Ⅰ号”正上方整整半个多小时,他急得一边拨打文物部门电话,一边划船前去探查究竟,还好是虚惊一场,只是一艘福建过来的船只中途休息,在小石说明了保护区不能逗留的原委后,这艘船立即配合地开走了。

    考古需要普及,这是考古界的共识。近年来,宁波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2014年10月,总投资约7.3亿元、总占地面积约5.2万平方米的“一馆两翼”现代建筑——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及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在宁波市北仑区建成开放,这是宁波水下考古的重要工作平台和学术阵地,也是普及水下考古知识的科普园地。

    记者了解到,其中的“一翼”——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主要设水下考古专题陈列、出水沉船修复展示和出水文物标本陈列三大板块,公众可以免费参观,也可以透过电动玻璃隔层观看“小白礁Ⅰ号”的保护场景与修复流程,而“另一翼”——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则是以港口文化为主题的我国规模最大的专题博物馆,集展示、收藏、科研等功能于一体,充分展示了水下考古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一年来,这“一馆两翼”尽管距宁波市区有百里之遥,但仍免费接待中外游客近50万人次,接待国内外文博同行以及专家学者200余批次,提供讲解服务1800余场,举办各类活动60余场次,被评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科普教育基地、宁波市国际交流示范基地等。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