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三篇文章”延续苏州古城魅力

2015/7/8 15:36:23 点击数: 【字体:


    江苏苏州,这座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的城市,两千多年后依旧保留着当初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怎样保护这座“活的古城”?30多年来,苏州用“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的概念,寻找着古城保护与民生保障的平衡点,让古城的历史文脉在发展中永葆生机和活力。

    在日前召开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推进大会上,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强调,古城保护,要强化规划引领和立法保护,要做好产业转型、整体保护、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三篇文章”。

    不变——兼顾形与神,古城做好整体保护

    浅浅一道护城河,隔出两个苏州:古城内,14.2平方公里,临街商铺,沿河人家,依旧白墙黛瓦;古城外,东西新城,建筑鳞次栉比。

    树立在平江路南端的石碑《平江图》,描绘了10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苏州城市规划图。如今,依然是旧时格局。古城外围,约16公里长的护城河围绕;内里,三横三直为骨干的水系纵横贯通,54个前街后河的街坊、大小水巷和600多条街巷。几座古塔,还是古城内的制高点。任何现代建筑,在视界上都不能超过塔高,楼房至今仍不得超过7层、24米。

    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姑苏古城丰厚的文化遗产,更承载着祖辈们在这里生活的文化记忆。“古城保护是一个全面、整体、综合的概念,古城是我们的历史‘风景’,不是无数个‘盆景’,不仅包括物质形态,还包括传统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以及独特的城市精神。”石泰峰对古城的“整体保护”曾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

    2012年,苏州市将平江、沧浪、金阊三区合并成立姑苏区,建立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管理体制的创新,使遍布于原三区的文化遗存有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的保护和传承。

    虎丘、渔家村等古城保护的重点项目陆续启动,苏州古城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全面推进。2014年6月,苏州作为中国大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参与申遗的城市,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更是圆了苏州古城的申遗梦。

    兼顾形与神,才能做好古城的全面保护,才能留住根与魂。

    两全——做好民生改善,让古城“活”起来

    14.2平方公里的古城里,生活着近22万人口。不能大规模搬迁,又要过现代化生活,古今碰撞的矛盾该如何化解?

    在苏州老政协委员、地方志专家徐刚毅心中,除了整体保护,活态保护也很珍贵。“古城是个有现代居民繁衍的城市,在时光中自然地生长、变化,同时得到保护。这是活的保护,不是死的。”如今,李老伯这祖辈传下来的老宅,尽管外观并没有多大改变,但里面已用上了自来水。而且,空调、网络、抽水马桶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

    2011年苏州花20余亿元启动“改厕”工程,让老城区最后2.3万多户居民彻底告别了逾千年的倒马桶生活;2012年,又拿出3亿多元整治110条城区河道;历时10年投入22.16亿元,160个老小区经过整治面貌一新,惠及12.7万户居民。一批与古城居民息息相关的民生改善实事项目,在提升古城居住环境和服务能力的同时,也使古城保护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

    原汁原味的苏式生活得以保留,生活也便捷了很多,自然留得住人,古城的韵味得以传承。在白居易任刺史时修建的山塘街里,挂着相机的游客信步闲逛,本地居民骑着电动车往来,车筐里装着柴米油盐。

    红线——综合治理,立法保护

    保存着枕河而居传统风貌的平江路游人如织,而与之一河之隔的大儒巷,虽同属平江路历史街区,过去却鲜有游客驻足。2013年,苏州市政府通过改造基础设施、引导周边居民和淘汰转移落后企业等,使得大儒巷彻底告别过去的脏乱差。如今的大儒巷,面貌一新地吸引着来往游客。

    古城的有机保护,必须解决一个“怎么用”的问题。徐刚毅认为,全部搞成博物馆,看似最公益,但资金上无法实现,也无必要。今年开始,苏州市政府设立了5000万元古城产业转型升级基金,用于全面提升古城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特色商业和传统产业发展、苏式居住等功能。如今,旅游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等成了苏州古城重点发展的业态。

    没必要全搞成博物馆,但引入商业开发须恪守红线,让古城健康生长。为此,苏州持续推动制度和体制创新。《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古建筑保护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的颁布和严格执行,使苏州构建了较完备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院长夏健介绍,正在加紧制定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以立法形式明确古城保护各项内容,古城保护也将进入真正的法治化轨道。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