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加强非遗保护 亚太在行动——保护非遗实践国际培训活动综述

2015/6/25 10:55:30 点击数: 【字体:

加强非遗保护 亚太在行动——保护非遗实践国际培训活动综述
 

在印度孟加拉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学习传统绘画

 


    本报记者  王学思


    “几天的培训,不仅让我了解到了亚太地区一些国家非遗保护的优秀实践经验,从中我也获得了很大的启发,这对我今后的工作很有帮助。”

    日前,在福建泉州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各区域办事处代表、亚太地区非遗项目代表,以及我国部分省市的非遗保护工作者共同参加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信息与网络中心和福建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国际培训”。在培训结束之际,代表们都由衷地感叹此次泉州之行收获良多。

    为期5天的培训以专题发言、项目介绍、实地考察、交流对话等形式展开。代表们在交流与讨论中不仅进一步学习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精神与指导思想,同时来自中国、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8个非遗项目的代表从非遗的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介绍了本国的实践经验。与其说这是一次国际性的非遗保护培训活动,不如说是一个经验分享、思想交流和智慧碰撞的非遗保护论坛。

    后继人才培养——播下种子期待收获

    培训期间,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分享了他2002年在日本观看歌舞伎演出的经历。当时他看到一位日本的老师带着很多小学生去看歌舞伎表演,于是好奇地问那位老师:“孩子们这么小为什么要带他们来看歌舞伎,他们能看懂吗?”老师当时的回答让王景贤至今记忆犹新:“作为日本孩子而不懂得歌舞伎,这是教育者的失职;若孩子们长大了选择不喜欢歌舞伎,那是他们的权利。”

    《公约》的第14条强调,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的非遗普及教育,强化其保护意识。为此,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在不断探索非遗后继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优秀实践名册的印度尼西亚“北加浪岸市巴蒂克蜡染布制作技艺传承人培养计划”就是一个着重培养当地青少年保护传承蜡染技艺的实践。

    2006年,北加浪岸市的巴蒂克博物馆落成开馆,但参观者很少,这让馆长Zahir十分着急。同样着急的还有75岁高龄的巴蒂克蜡染布制作技艺的传承人Casmuri,她十分想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小孙女,然而孙女繁重的课业任务根本没时间跟她学习。为了推动巴蒂克蜡染布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该市市长和巴蒂克博物馆联合发起了传承人培养计划。Zahir走访当地的中小学校,并和他们签订合作协议,将巴蒂克蜡染布技艺纳入学校课程。通过传承人直接向孩子传授技艺和传承人培训学校教师等多种模式,使得巴蒂克蜡染布制作技艺的教育培训得以延续。如今,在北加浪岸市蜡染课程已经覆盖了当地所有的中小学校,过去口传心授、代代相承的技艺传承模式正式进入了现代教育体系。

    据亚太非遗国际培训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拉介绍,目前,印尼正积极探索将这一传承人培养模式有效地应用于已经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印尼竹乐器项目和正在积极申报的巴厘岛传统舞蹈项目。

    于2006年启动的“中国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在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优秀实践名册。该计划是通过10年的时间分3个层次培养后继人才:以剧团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从业者,以学校专业教育的方式培养潜在从业者,以项目进社区、进剧场、进校园等方式培养欣赏者。截至目前,不仅培养了200余位从业者、1000多名潜在从业者,而且福建的许多中小学也组建了木偶剧团,如漳州市芗城区巷口中心小学的红领巾木偶剧团就自编自导自演了70多个儿童剧,平均每学期为当地中小学表演50场。

    非遗资本——撬动地区经济的文化杠杆

    千叶茂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德里办事处的官员,在谈到南亚地区的非遗保护工作时,她指出,南亚国家的民生问题较为突出,当前政府的工作重点都聚焦在经济发展上,很少关注文化建设,一些国家的文化投入占GDP的比重甚至仅有0.001%。保护非遗的责任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负担,比如在印度有很多的农村地区十分贫困,不丹政府正在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拉动经济,斯里兰卡正在经历战后重建,因此在这些国家要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就必须想办法将其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印度东部两个邦的“复兴”实践或许可以给很多国家以借鉴。Contact Base组织是由印度Banglanatak.com网站的工作者们组成的一个非营利性质的社团。2004年,Contact Base在印度东部的孟加拉邦和比哈尔邦实施了一个叫做“生活艺术”的项目,该项目的宗旨就是通过合理利用当地村落中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本来促进经济发展。比如,在孟加拉邦的Naya村流传着一种古老的卷轴画传统,老艺人用天然水彩在卷轴上绘画印度神话故事,在展开画卷的时候老艺人会配合着吟唱与故事有关的歌曲。在项目启动前,几乎很少有年轻人主动学习这一传统绘画,为了吸引他们的加入,项目为老艺人提供了许多国际交流的机会,通过宣传和推广,老艺人的技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艺人们自发地开始尝试绘画一些当代的故事来吸引年轻观众。通过项目的推进,老艺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从事这一行业艺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通过对村落中非遗项目的扶持与保护,许多村落举行的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活动,更使得落后的社区村落成为当今文化旅游的目的地。”据该项目的负责人Ananya介绍,目前“生活艺术”项目已经覆盖并支持了传统民间舞者、歌者、画师等7000余人,项目为这些传承人提供如英语培训以及基本商业和市场知识的普及辅导。此外,他们还在孟加拉邦建立了6个民间艺术资源中心,村民不仅可以在此举行培训、展览、传习等活动,中心还成为接待文化观光客的重要景点。

    非遗志愿者——非遗保护功效的放大器

    在分享与讨论中,多位与会代表谈到非遗保护除了需要政府主导外,全社会的参与和以群众为中心自下而上的保护体系的构建也十分重要。

    2014年,韩国非遗中心确定了“知己”项目,发起这一项目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更多的民众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据韩国非遗中心宣传部主管宋珉宣介绍,“知己”包括两类人群,一个是非遗的保护者,他们可能是传承人、具有非遗保护专业知识的学者等;一个是热爱非遗的朋友,主要指那些对非遗保护十分感兴趣的普遍人。报名成为“知己”后将在两年的任期内参与非遗资源的调查、监测非遗项目的发展、协助建档工作以及参与定期的研讨等活动。工作期满后,主办方还将为其颁发证书。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庞大的志愿者群体的作用就如同保护功效的放大器,一些政府组织很难做到的事情,可以通过志愿者的力量来实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田青以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举例,近年来,通过组织大学生古琴音乐会、古琴名家进百校等活动,使全国800余所学校的一大批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到了古琴。我国10余年来的非遗保护工作唤醒了一批人对非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同时,田青也指出,从过去全国不到100位古琴艺术家,到如今初步统计有十几万到20万人在学习古琴,如何让这种学习的热潮朝着科学、良性的方向发展值得思考。此外,我国还有许多地方戏的发展面临瓶颈,虽然政府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呈现的问题还是很多。一些项目没人学,而另一些项目却炙手可热,如何处理这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需要探讨。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