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云中的霓裳

2015/6/10 15:10:37 点击数: 【字体:

云中的霓裳

松潘大尔边村妇女在演奏口弦 本文图片 邓风摄

云中的霓裳 
茂县男子在演奏羌笛 本文图片 邓风摄
 
 
云中的霓裳

茂县羌族姑娘的服饰 本文图片 邓风摄

 
    编者按 2003年春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决定对全国重点的濒危民间文化遗产展开全面、系统、科学的普查、记录、整理、出版和保护。2008年前后,《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系列卷本的编纂被纳入工程。随后,各地展开相关普查工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系列工作迅速启动,《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羌族卷》被列入首期卷本之一。2008年9月,四川民协首次普查启动。2009年6月该书拍摄和田野调查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项目组先后深入到阿坝州汶理茂地区的休溪、叠溪、西湖、羌锋、镇坪等村寨,以及松潘小姓乡大尔边村,甘孜州丹巴县纳布村和北川县等地。走访了当地释比、民间银饰艺人、民间收藏者、羌绣传承人、博物馆专家和当地文化官员,并得到西南民大博物馆的支持等,资料收集阶段历史四年多。2014年12月《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羌族卷》编成付印,整个过程历时6年零3个月。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礼仪之都”之美誉:中国的服饰艺术不仅在“量体裁衣”中巧妙地表现了人体美,也在“轻裘缓带”的意境里创造了一个超越形体的精神空间。

    《易经·系辞》中曾记录:“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国服饰保留着伦理中道德的体统;《诗经·秦风》里曾吟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中国服饰象征着情感上温馨的牵连。中国服饰记述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密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风尚和习俗,既联结起人民的信仰,也昭示着民族的未来。

    民族的视觉标识

    羌族被誉为生活在“云朵里的民族”,羌族的服饰就像是一片片彩虹在云朵里流动,绚烂惹人。“画罗织扇总如云,细草如泥簇蝶裙。”特色鲜明的羌族服饰如同一道醒目的文化符号,令人一目了然地识别出羌民族独具的民族气质与感性的文化时空边界。它们是羌族动人的视觉标识和文化象征,充满着神秘色彩与灵奇的传说。

    羌族是古老的民族,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羌族人民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族独特的民族服饰与羌族聚居地的自然条件相伴而生,与羌族人民生产及生活条件密切关联。古代的羌族服饰以“披毡”最具特色。《后汉书·西羌传》中曾记载,两汉时期的甘青羌人“女披大华毡为盛饰”,这也许是有关羌人服饰的最早记述。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羌族服饰在不断发展变化,受羌族人文背景、传统观念、意识形态、社会风俗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羌族服饰有着鲜明的时代风尚和地域、民族特征。道光时期,《茂州志》中记载:“其服饰,男毡帽,女编发,以布缠头,冬夏皆衣毪。”近代羌族服饰基本承袭了古时的袍服之制,服饰面料则仍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进入20世纪后,羌族服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在羌族地区男女皆喜穿自织的白色麻布长衫,其形似旗袍,男过膝盖,女袭脚背,妇女的衣服多绣有鲜艳的花边,围腰上则绣满了各种精美的图案。无论男女,都要在长衫外面套一件牛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羌族男女的头部都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妇女与男子在服装上最不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女装的领边、袖口、腰带和鞋子上常挑有圆围纹、三角纹等几何图案,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梅花形图案银饰。在腰间,妇女佩银质针线盒一个,男子则佩银质烟盒。

    针尖上的羌族历史

    如果你走进羌寨,羌族服饰总会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让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几乎每一位羌族妇女从小都生活在这个艺术天地里,以她们纯朴的天性和聪慧的巧思成为这衣香鬓影最核心的创造者和展示者。其中,羌绣仍是一种活态的、具有灵性的手工艺。那些表现着原生态的质朴图案以及那些传承了千年的图画样式,着实令人拍案称奇;加之羌族妇女别出心裁的创意,常会使职业设计师目瞪口呆。电影大师叶锦添也曾参悟绣片,从中吸取创作的灵感。

    羌族无论男女老少皆喜欢穿戴羌绣制品,尤其是妇女,从头到脚都被羌绣装扮。羌绣多以粗布、棉线缀成黑底白纹,再绣上各种图案。颜色对比强烈,却十分和谐。其中挑花和刺绣,是羌族妇女的拿手好戏,有着重要的遗产价值和审美价值。它们不仅是遮风蔽体、防寒御暖的日用装备,还是承载着羌民族历史、文化、风尚、习俗等诸多蕴含的流动博物馆,它们既是了解羌民族的百科全书,也是洞悉羌族历史发展的“活化石”。

    “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骁勇善战的羌族,正是以服饰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把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创世的神话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以艺术的方式投射在精美的羌绣上,发布在与身相随的服饰上。羌绣就如同羌人在刀光剑影中开出的温柔的生活花朵,装点着羌族人的美好生活。

    山谷里不变的云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羌族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历史悠久的羌族服饰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新工艺的传入,很多精湛的羌族服饰技艺正面临失传;随着生存条件的改进,很多羌族人的穿戴渐被同化。正是在这样一个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时代,民族特色鲜明的羌族服饰却以其璀璨的光华吸引了来自当代世界越来越多的目光。我们尚未来得及对羌族服饰所隐藏的文化信息做出全面解读,就已经面临很多与服饰相关的文化信息悄然逝去的现状。这不能不引起民间文艺工作者对羌族服饰文化多元化的关注,不能不唤起有识之士保护、抢救、传承羌族服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古代史籍中关于羌族服饰的记载极为少见,今天羌族服饰又面临着被同化和异化的趋势。因此,从文化的视角对羌族的服饰进行抢救性普查和收集,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对羌族的服饰进行探究和梳理,揭开神话传说的历史烙印,展示图腾崇拜的人文因子,解析宗教信仰的心灵密匙,描绘绮丽多姿的审美特色,从而将隐藏在羌族服饰中的文化密码次第揭开,把投射在羌族服饰上的历史印记真实地记录下来,完整全面地保留起来,原封不动地传承下去,已成为刻不容缓、时不我待的紧迫课题。

    作为《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的一部分,《羌族服饰文化图志》一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向我们展开了羌族人民生机勃勃的日常生活,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打开这本书,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素锦华袍、乌鬓缀花的年代……那些美丽的羌族衣裳,带着真实生活的温度从生动的图画与翔实的文字中向我们翩翩走来,如同一簇簇娇艳的花朵,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洪流中那一份不散的自然与春色。在人们追求品牌、服装款式不断翻新、高度淘汰的今天,这山谷里不变的云衣,就变成了一种软性的力量,变成了一条文化与记忆的线索,变成了一种眷恋和哲思的图腾,变成了一种温存与质朴的德性,更加值得玩味与珍存。

    (作者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作者:罗杨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