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特色村寨保护重在文化

2015/4/23 10:22:02 点击数: 【字体:

特色村寨保护重在文化

新疆铁热克提乡白哈巴村

特色村寨保护重在文化

湖北恩施彭家寨的土家族民居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自然村寨,较好地保留着民族特色。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村寨的特色在急剧消失。如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运用,民族村寨原有的吊脚楼、竹楼等被用水泥预制板和空心砖建造的火柴盒式新建筑所取代;由于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民族语言、民族歌舞、传统技艺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出现危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亟待保护。

保护村寨的整体风貌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果没有村民居住,民族村寨活的文化就消失了。因此留住村民,保护好活着的文化,特色村寨才有魅力。

    在民族村寨,对一些有价值的单体建筑用文物保护的方式保护起来是很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村寨整体风貌的保护,即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特有的建筑风格和乡村风貌,以及村民在语言、服饰、饮食、歌舞、礼仪、宗教信仰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等等。

四种保护方式

    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

    一是原样式保护。就是对那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单体建筑,借鉴文物保护的方法,不许乱拆乱动,有一定的文物价值的,要尽可能地保持古建筑的历史原貌。如在湖南怀化所建的“百里侗文化长廊”区域内,有许多原汁原味保护的少数民族村寨。

    二是继承式保护。一些村寨与旅游相结合,采用传统建材、传统工艺,新建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如一些村寨新建了寨门、鼓楼、风雨桥、戏台、木楼、竹楼、吊脚楼等;有的地方按原样搭建了传统的泥土房、茅草房等。这些建筑有的是村民生活所需,有的专供接待游客,有的作为景观陪衬,用这种方式保护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和民族村寨的整体风貌,突出了少数民族村寨特色。

    三是装饰性保护。对那些与周围传统建筑风格不协调的建筑,进行外立面的“穿衣戴帽”式改造,以恢复少数民族村寨原有的建筑风貌。如湖北省宜昌的车溪村、恩施的戽口村,在特色村寨建设中,就对一些新建的平顶房屋加盖了小青瓦覆盖的坡屋顶、窗檐、门廊以及木结构的花格窗等,使改造的民居既新颖美观,又带有土家族传统吊脚楼的特色。

    四是创新式保护。要保持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风格,不仅要保护好那些传统旧民居,更重要的是引导村民在盖新民居时能够延续原有的特色。当然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保持传统式样的技术问题。如南方一些民族的干栏式建筑青瓦盖顶、飞檐翘角,外形很美,但要消耗大量木材。再如一些民族的传统民居与现代民居差异较大,如草原蒙古包、黎族船型屋、鄂伦春的撮罗子等,已不能满足村民的生活需要,因此这类新民居的建筑外形都有很大变化,但可以运用一些民族建筑符号来体现民族特色,在哈萨克、鄂伦春等民族移民新居建设中,有这样成功建设的案例。

    另一个是经济成本问题。特色民居保护与建造,往往需要较大投入。就村民而言,水泥预制板搭建的平顶房比四面出水的坡屋顶要省钱省事一些。因此,政府要求村民的民居保持特色,就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补贴。

村民的积极性是原动力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以传承文化为核心。村寨文化的特点不在于有多么精深,而在于表现出来的乡土性和原真性。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游客品尝的农家菜可能不如大饭店做得那么精细,看到的民俗文化表演也不能与专业表演相提并论,但在这里感受的乡土气息却是独特的。因此,保护民族村寨的文化,一是要留住村民,二是要村民自觉地传承本民族文化。文化产业发展可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强大的支撑,但仅靠市场的力量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鼓励民族村寨的文化传承,除了物质利益激励外,还要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只有村民真正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价值,才能把传承民族文化变成自觉的行动。(作者为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原巡视员,人类学博士)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