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千年古镇韵味长——在云南大理市喜洲镇体味乡愁滋味

2015/2/28 12:10:58 点击数: 【字体:

千年古镇韵味长——在云南大理市喜洲镇体味乡愁滋味

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幽深巷道,在喜洲随处可见。本报记者 刘梦摄

    经过长途跋涉,李孟娟终于回到了家。躺在自己的床上,她往朋友圈发了一张家门口小巷的照片,写道:“我爱你,穿越大半个中国回到你的怀抱。”

    李孟娟在北京上大学,已经大四了。她花了一天多的时间从北京回到老家——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这是最后一个寒假,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乡愁滋味。

    喜洲镇,这是一个千年古镇。沿着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羊肠小道,和李孟娟一起穿行在古院落之中,犹如走进历史的深处。

古院落里的商帮文化

    清末至民国初年,喜洲商业之风大炽,商帮叱咤于云、贵、川、藏等地及东南亚诸国,并出现了以四大商帮为首的商业巨贾,一时间喜洲声名大噪,遂有“穷大理,富喜洲”之说。

    当年繁盛的商业往事,最为久远的见证者便是散落在整个小镇内的古院落。“严家看院落,董家看照壁,杨家看门楼……”李孟娟从小穿梭于这些大院,对此津津乐道。

    她也经常邀请在大理游玩的朋友们来到喜洲。“我会叮嘱他们走慢一点,仔细看看那些古老的道路、保存完好的院落,还有那些古老却精致的雕花窗户,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他们都会非常感动。我很喜欢走一些很深的巷道,看那些很旧的宅子,那仿佛也是时光沉淀的特殊痕迹。”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院落,让后人了解喜洲的商帮文化,2006年,整个喜洲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启动,对古镇的核心位置——四方街广场进行改造,新建公共绿地和传统建筑,并对严家大院、宝成府、杨品相院、赵府等著名的民居大院进行重点维护和修缮,统一挂牌保护。此外,为了保证古朴的风貌,还拆除了与民居建筑不协调的钢混结构建筑物,完善给水系统、新建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厂,电视、电话等线路进行地下埋置或隐藏在建筑体内。当年老舍笔下“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的景象已在喜洲重现。

    但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这里的区位优势已今非昔比。喜洲早已是“藏”在大理深处的一个小乡镇。“走得越远,越发现喜洲很小。虽然它不能给我大城市一般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现在的我却越来越想念这里独有的韵味——那行走在青石板上,穿过古老高墙围成的幽深巷道所带来的体验,那门前忙碌琐碎的生活之声,街坊邻里熟悉笑脸带来的踏实感,大概是这一生的牵挂了。”

重视教育的喜洲传统

    “文不经商,仕不理财”。但在喜洲,经商与重教仿佛天然地和谐融洽。不少乡绅赚了钱以后,在家乡办起了教育。

    离孟娟家不远的地方,就是她曾经的母校喜洲小学。这所学校在外人来看非常独特:一半是古老,一半是现代。西边,苍逸图书馆古色古香,历史悠久。据记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喜洲四大家之首永昌祥商号创始人严子珍有感于“富者有书而不能读,贫者想读而无书”的局面,投巨资建成这个图书馆,收集古籍善本等共3000余种,10000余册,极大方便了普通百姓获取、传播知识的需要。而在学校的东边,崭新而现代化的学生活动室、塑胶跑道、篮球场地次第排开,供在校300余名学生使用。

    从19岁大学毕业到喜洲小学当语文老师,再到现在身担喜洲小学校长一职,赵宏宇已经在这所小学工作二十余个年头。不仅如此,他的妻子、岳父也都是喜洲小学的老师。他介绍说,学校拥有悠久的历史,前身是喜洲公立两等小学和喜洲淑川女子学堂。其中后者1938年由喜洲严子珍的兄弟媳妇董淑川夫人捐资创建,是当时少有的女子学堂。“在那个男尊女卑还根深蒂固的时候,喜洲此举已属非常先进。另外,乡绅们还推进了各项免费的教育,保证了学堂的普及和教育的质量。”

    校门口的纪念董淑川的牌坊,图书馆前的严子珍先生纪念碑,既是喜洲人对这些先进人物的永恒怀念,同时也见证着这个古镇走向知识、走向文明的未来。

    “喜洲人的日子看起来是慢悠悠的,但是在对待子女教育方面,确是尽心尽力、勤勤勉勉。”工作这些年,赵宏宇在自己的一批批学生及他们父母的身上,深深感到喜洲人对教育的普遍向往。和李孟娟一样,走出小镇、走向更远天地的优秀学子不胜枚举。

传承历史的责任

    从大理市文化局文博科退休的张绅被严家大院返聘,负责古院落的管理。做了大半辈子的文物保护工作的他清楚喜洲的每一段历史,清楚这里的每一种门廊、屋檐、雕饰在白族建筑中所属的类别和其中的差别。经常有人请他去向孩子们、向外人介绍喜洲的历史和文化,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这里的故事传播和传承下去。

    他说,在信息时代,新鲜、外来之物的快速冲击非常之大,而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需要漫长的时间,这个过程中难免碰撞和冲突。拿建筑方面来说,以往是木质建筑,现在的钢筋水泥砌起来的仿古建筑虽防腐性更强,但却缺少了人与自然间的亲近感了。保护好喜洲已有的古院落,维系它们在喜洲人身上魂牵梦萦的乡愁,在这个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也曾有段时间,在保护白族建筑风格的号召下,对很多建筑采取“一刀切”式的保护,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统一画上相同的彩绘。“这样无疑对文化是一种践踏。你必须了解,哪些建筑以及建筑的哪些部位匹配哪样的彩绘,因为在白族文化中是有特定习俗的。”张绅说。

    在2007年,大理市就开始着手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六个一工程”:让全市中小学生了解一段大理历史、讲述一个白族民间传说、传唱一首白族民歌、认识一种民族乐器、掌握一组白族舞蹈基本动作、推广一套白族集体舞,张绅也参与编纂了《大理市中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通用读本——白族文化荟萃》。如今,“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已经普及到大理市的每一个中小学校,普及率达100%。

    对于学子李孟娟,乡愁是穿行古院落时感受到的一种依恋;对于校长赵宏宇,乡愁是看着喜洲小学内新旧对撞产生的一种感悟;而对于张绅,乡愁更是让后辈了解历史、热爱喜洲的一种责任。喜洲古镇的千年韵味之所以能穿过历史,既是因为这里有镇,也是因为这里有人。

    (本报记者 刘梦 任维东)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