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凌
很多时候,我们会惊诧于深深根植于民间的各项技能,对身边手艺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由衷敬佩。比如,湖南的安仁米塑,凭着手指就着米团,一揉一捏,一个个憨态可掬、形象生动的小动物瞬间就会出现在你眼前,它们不仅漂亮可爱,还是传统特色美食,很早以前叫“琢鸡婆糕”。
关于安仁米塑还有些说道。远古时期,炎黄阪泉论战,炎帝神农氏败走南下,忽一日,到得安仁这块地界,被此地仙山乐水的风物吸引而流连,有意终老于此。自此,神农在安仁尝百草、教农耕。某一次,神农身背草药一路走走看看,路过一山民家,便歇脚讨碗水喝。此时,这家主人正用籼米、糯米粉做着汤圆,这光景让神农来了兴致,便挽起袖子拿着米团捏将起来,眼看篱笆外一群鸡鸭正在嬉戏,也不见他多么专注,可不一会儿,一只公鸡的模样便出现在他的手中,随后,母鸡、小鸡、鸭子……一一被他捏了出来。农家主人停下了手中的活,直勾勾地看着,一旁的孩子更是兴奋地拍手欢呼。这时又见神农从随身采摘的药材中摘下“黄栀珠子”(一种药材,学名栀子),撕开其皮,用其金黄色的汁点缀其眼睛、翅膀等,这“鸡鸭”顿时有了精神!
放入锅内,蒸出来后,大伙儿忙不迭送进嘴里,像是吃到了鸡肉鸭肉,啧啧称好。消息传开后,安仁农家便有了“鸡婆糕”的传统。彼时,敬祖神多用鸡鸭等牲畜,对一般人家,这是个负担,神农便提议用这米塑的鸡鸭代替。待到神农归天时,当地民众就以此祭拜神农,一直传到今天。《安仁县志》载:“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家家兴起吃元宵,用米粉‘琢鸡婆’(将米粉特殊加工后,塑成各种各样的禽兽)供‘三宝老爷’,以祈六畜兴旺。”
每年的正月十五,很多人家“米塑”做得多,便挑到集市上叫卖,一元一个,十元一盘,甚至更高价,很抢手。但最初,这“米塑”是用作祭祀。既是祭祀,便有些讲究。有个不成文的俗规,必得捏一个鸡婆和一盘鸡仔,俗称“鸡婆带鸡仔”,摆放于香案,然后燃烛发香放鞭炮,祭祀祖先诸神,口念“国泰民安,人身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词。
后来,安仁米塑又逐渐演变成了祝福吉祥之物。逢年过节时人们捏吉祥(鸡羊)如意、金玉(鱼)满堂、金鸡鹤立闹新春、福(蝠)自天来;遇上婚媒嫁娶,便捏鸳鸯戏水、并蒂莲;家里孩子满月就捏连(莲)生贵子、麒麟送子葫芦、金瓜等。如今,米塑更多时候是一件艺术品,它的形神兼备,它的七分塑三分彩,让安仁人沉迷,让外人醉心。端详着这些惟妙惟肖的米塑造型,一幅承载安仁人朴素的民俗文化画卷依稀可辨。随着经济的发展,“米塑”的用途更加广泛,除了为节日增添喜庆氛围,还逐步成为一种可馈赠亲友的礼品。
安仁米塑做工工艺大众化,所用器具和原材料简单,各家各户都有,大人小孩都会捏。每年割完晚稻,安仁人把籼米、糯米和匀磨成粉,用米筛筛除大的颗粒,拌上水,揉、搓、捏,上色,一气呵成,动作娴熟到可以一边聊天一边做着米塑,指尖纷飞间,你不知是该赞叹安仁人手艺的变幻莫测还是该惊叹造型的栩栩如生。新鲜出炉后,可蒸煮可油炸可烧烤,唇齿留香。
这个时候,最享受的莫过于欣赏一位年方二八的妙龄女子的纤细手指曼妙飞舞。一团米粉,十指翻飞,一捏一倾情;她的专注,你的沉醉,一捏一世界!
多次荣获“米塑”大赛冠军的传承人何陆生说:“我只有桌子高的时候就开始跟母亲学着做米塑了,这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年轻的一代一定要传承下去。”
安仁米塑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集美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民俗学价值于一体,对挖掘和研究传统工艺美术有着重要的、科学的参考价值。同时,它还孕育了安仁一代代艺术家,其中著名动物雕塑艺术家周轻鼎与国际陶艺大师周国桢、著名画家东方人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们的艺术起步都源于孩童时与其父母亲学捏“琢鸡婆糕”。2012年,安仁米塑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