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他的经历,他的故乡。版图中的任何一个地域,它的独特性都是美术史中的重要参考坐标。艺术脉络的梳理和地域风貌的探讨,见证美术地图的变迁。随我们追寻名作的脚步,探访美术缘起之地,品赏传世的美术遗迹,揭开尘封的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这里既有高古经典之作,也有蜚声国际的当代精品,更有风情浓郁的民间艺术……让我们一起用脚步拓宽美术的世界,在历史的长河中勾勒出一幅海纳百川的美术地图,展现至今仍然绵延不断的艺术生命力。
本期《美术地图》栏目请您与我们一起走进明代画家沈周的故里相城。
淡墨画蟹壳、蟹脚,焦墨画爪尖和蟹壳凹凸,浓墨渲染双螯;一根稻穗草草点染。这幅戏墨之作,不求刻削而自有神采。蟹爪过处,如闻蟹吐沫或横行时发出的“郭索郭索”之声,江南水乡深秋之趣在这幅沈周的《郭索图》中酣畅淋漓,呼之欲出,“郭索郭索,还用草缚。不敢横行,沙水夜落。”活脱脱勾勒出清水大闸蟹的蛮横与可爱。
沈周,明代集诗书画成就于一身者,字启南,号石田,人称百年间有着“一曲天下”之势的“吴门画派”宗师,在画史上影响深远,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沈周对于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臻,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承前启后,博采众长。他中年画法细谨,晚岁粗简,融合宋元诸家,自成风格。他的技法沉稳秀丽,内藏筋骨,常草草点缀,即得意趣,落笔点苔,绝不苟且,独树一帜为美学典范。
在明初政治高压下,隐逸的文人画风一度曲终人散。直到明朝中叶,一批苏州文人隐居不仕,在庭园雅集中以诗文书画自娱,通过父子、师生、亲友等渠道传承着文人画的衣钵。以沈周为代表的“明四家”,尚意趣、精笔墨、继承“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注重抒发心象、发挥性灵,追求平淡自然、怡情平和的写意山水、花鸟画开始在中国画坛占尽风骚。沈周笔下无论草虫山水抑或悲喜,都以纯真平实的笔致,表达内心感悟,开创了一代新风。
而诗与隐也成为沈周一生的注脚。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沈周故里和墓也都在今苏州市相城区。生在诗书世家,以家乡的秀丽景色入画,沈周可说是得天独厚。他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悠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蔑视治吏峻刻和官场险恶,一生未应科举,事母至孝不远游,因此得名“相城翁”;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和文朋画友相聚唱酬,极受众望。沈周为人宽厚,当地一户陈姓人家为修缮家族祠堂,登门求沈周帮忙。沈周念其仁孝,特作画让孝子拿去化缘。款署曰,“一砖一木但随缘,或米或钱惟任意。”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求为题款,他也欣然应允。
如今我们寻踪而来,踏上相城这片现今因蟹膏肥美而著称的地方,真切感受这片沈氏故里的家常,时光在悠然回转中,风云际会所孕育的一代“神仙中人”逐渐清晰起来。
湘城镇沈周村西,沈周的墓旁小湖环绕、林竹深掩,更有闲步小桥、歇息草亭,恰现沈周笔下诗情画意。
相城历史悠久,因吴国大臣伍子胥在阳澄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相其他,欲筑城于斯”而得名。这里气候温润,清流索回,湘城镇老街上弹棉花的铺子嗡嗡地响着,小理发店里老式的座椅上是最熟悉的乡里乡亲,一筐萝卜干或几件小衣晾在午后木楼前的阳光里,桥头走来的是刚刚买了新鲜水芹菜、河鲜的老婆婆。这里的一切都悠悠的宛如波光中的小舟。可以想见一生游历并不广的沈周,在家乡这片熟悉的水土中,孕育出超然淡泊的高逸情怀和寄乐山野的乐观豁达。他的作品也因此并不枯疏空寂而旷远、恬适,流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心远物皆静,何须择地居”,沈周的自题或许最能体现他对家乡的依恋。
近在东隅的阳澄湖是沈周常去之处,爪毛金黄的湖蟹也曾引得他诗兴顿起:“莫怪老夫出手狠,卸甲开膛膏腴凝,三两香醪难醉我,金秋食蟹正当令”莲花岛上约上两三个友人,饮一壶黄酒,啖膏吞脂,自也是彼时文人雅士金秋韵事。据说沈周作画时因墨由糯米糅合制成而有淡香,夜晚点灯作画时大闸蟹还会顺着香味爬到案上,墨蟹成趣。
俗称“美人腿”的沺泾半岛由北向南,宛如佳人玉腿,伸进阳澄湖的碧波中。渡船而过来到莲花岛,岛上人家枕水而居,家家以蟹为业。“我们这里没有汽车和工厂,到这里来就是要过一过沈周式的生活!”相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屈玲妮自豪地指给我们看,芦花纷飞,野鸭嬉戏。为了保护阳澄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这里的生态湿地处理系统采用德国生态技术,种满芦苇、美人蕉等水生植物,与阳澄湖自然湿地衔接。
指缝间还留着蟹的浓黄与鲜香,临湖远眺,想必石田也曾泛舟闲渡在这花间中,过沺泾,眺夕阳,浓淡墨色中成就了多少萧散淡逸的佳作。他画面中的生机盎然与满纸烟霞,雅秀疏朗,浑朴酣肆;他的文人特质与独创精神,师法自然,隆望当代;甚至他独特的生活方式,对自然山川的挚爱之情和怡性养情的文人雅趣,登峰造极却终落回到他家乡一草一木的水土之上。正如沈周在《西山记游图》中所说,“辄放笔想象,一林一溪,一峦一坞,留几格间自玩。”(本版摄影:徐 冶 蒋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