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塔,又名云岩寺塔,位于苏州虎丘山顶,是一座七层八角形、以砖结构为主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建于五代末年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是江南最古老的一座大型砖塔、江苏省唯一仅存的五代砖结构古塔。千年的历史沧桑,加上风雨、雷电、战火等考验,如今的虎丘塔正面临着新的危机:塔身砖块掉落、塔内粉刷层剥落较为严重,塔顶第7层有明显渗水情况,塔身多处裂缝。
2014年12月27日,记者来到虎丘塔,四周已建起两米高的白色围挡,工程队正进行着维修的前期准备,这是虎丘塔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维修,也是自1986年以来首次全面保养维修。
前两次“伤筋动骨”的维修,才保住虎丘塔屹立不倒
现在的虎丘塔塔身已向北偏东倾斜2.34米,最大倾角将近3度。有关倾斜形成的原因,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马振暐介绍,一是由于塔建在山顶斜坡之上,西南高、东北低,塔下是一层薄厚不一的人工杂填土层地基,而且塔墩底部既无放大脚,又未深埋地基之中(埋入地坪下约12厘米),6000多吨的塔重对地基承载力和平衡状态是一个考验。二是长期地基渗水潜流冲刷,填层中的土颗粒流失,基土中产生孔隙,在塔体重量的作用下,地基产生不等量的变形压缩,导致塔体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塔身倾斜。
马振暐说,在明崇祯十一年(1638),当时因塔身倾斜损坏严重,重修第七层时,有意砌向倾斜相反方向,欲借此调正重心,以致造成现在的塔身呈“香蕉型”。“这一纠偏虽起到一些作用,但未能全面制止塔身的倾斜发展。”
清咸丰十年(1860年),虎丘山上寺庙毁于火,也波及塔,加上年久失修,到新中国成立初,塔身已严重残破,千疮百孔,每层处于坍塌状态,一、二层裂缝宽达10多厘米,岌岌可危。
1957年3月,在经过多位国内专家论证后,虎丘塔抢修工程正式开工。当时主要是在每层塔身外加三道钢箍,外抹水泥,实现钢筋混凝土整体加固。但修完几年后,相关工作人员观察后却发现,虎丘塔在加速倾斜,还有侧向位移现象。
“20世纪50年代用钢筋混凝土修缮塔身之后,实际上是增加了塔身的重量,原有地基基础承载能力和平衡状态就出了问题,修缮后问题就更突出了。那时也有一些专家注意到了地基承载力问题,提出过要深入调查地基基础情况,采取合理的地基基础加固建议。但出于时间不足以及先保住塔身等考虑,没来得及加固地基。”马振暐告诉记者。
1978年至1986年,苏州对虎丘塔进行了第二次维修加固工程,那次的主要任务是地基加固。“当时运用‘地下连续墙’技术,采用围桩、钻孔注浆等方法,浇筑混凝土地基和地坪,将地基基础形成一个整体,增强地基承载力,并对险情严重的底层塔墩进行了加固。”马振暐表示,一次塔体加固,一次地基加固,经过这两次“伤筋动骨”的维修,如今虎丘塔塔身、塔基状况都较为稳定,保住了虎丘塔历经千年屹立不倒。
三维可视化激光扫描建模,精度达到毫米级
“1986年第二次大修结束后,我们平时也会进行一些维护,但毕竟经历了二十多年,一些新问题开始出现。”马振暐向记者阐述此次维修的原因,第一个是雨雪侵蚀后,塔身表面存在冻融现象,对塔砖产生破坏;第二个是塔外表出现裂缝,一些植物种子落入塔身的黄泥浆,生长出一些小树;第三个是塔体的木构件历经千年、百年之后,开始腐烂,出现了虫蛀。
“与前两次的抢救性保护不同,今年的工程以全面保养维修为主,内容包括结构保养、塔体防水、构件防风化、防生物侵害等。”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工程部主任胡海光告诉记者。
“这次保养维修编制了《苏州云岩寺塔保养维修方案》,从起草到论证再到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核,筹划了将近3年时间,并至少进行了3次大的修改和调整。”马振暐介绍,此次中标的施工单位拥有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参与过苏州文庙、寒山寺等文物古建筑的修复。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修复,苏州文保所还将同时完成虎丘塔三维可视化激光扫描建模工作,从而“锁定”塔身,为今后的监测工作提供精准的参照数据。
“以前我们都是用传统的测量方法来进行塔身的实时监控,但测量是根据几个点来模拟判断虎丘塔的状态,有可能会出现几个点的相互关系没变,但其他地方掉砖未监测到的现象。”胡海光告诉记者,数字建模局部甚至可以达到1毫米的精度,可以实现精确监控,来了解塔身的变化,一旦超过预警值,我们将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古塔。
“现在,全面保养维修已正式启动,脚手架的搭设是目前的工作重点和难点,”马振暐告诉记者,由于虎丘塔塔身有倾斜,出于保护古塔的考虑,施工脚手架不能和塔身进行结构性连接,如何搭建安全可靠,又预留足够操作空间的脚手架是我们考虑的重点。“相关人员正在编制脚手架搭建方案,将在通过专家论证后实施。而整个维修工程预计持续11个月,将于2015年底完工。”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