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探秘尘封千年的禁山窑址

2014/12/24 11:38:35 点击数: 【字体:

探秘尘封千年的禁山窑址

禁山窑址部分窑具

探秘尘封千年的禁山窑址

上虞凤凰山西晋墓出土的堆塑罐

探秘尘封千年的禁山窑址

禁山窑址出土的鸡首壶(本文配图均为资料照片)
 

    2013年,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大善村的一位村民在禁山南麓意外发现一处窑址。经专家鉴定发掘的五条窑炉中,有三条保存较为完整,属于典型的龙窑。三条窑炉在长度、装烧工具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代表了东汉至三国、西晋不同时期的装烧工艺发展过程。在同一窑址内发现不同时期的窑炉遗迹,在早期青瓷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同时,这次发现了较完整的半地穴式窑炉。这一窑炉是目前已知早期龙窑窑炉中保存最深、结构最完整,其基本结构几乎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保存深度达80厘米左右。窑炉主体建筑大部分构建于地下的半地穴式建筑,这颠覆了早期龙窑窑炉主体建筑于地面的认识。

    2014年,经上报国家文物局同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上虞博物馆、上虞青瓷研发中心于2014年5月至9月对该窑址进行正式发掘。

    2014年12月19日至21日,徐光冀、徐天进、秦大树、钱国祥、王光尧、粟建安等20多位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及陕西、福建等地的考古学专家、教授汇聚上虞,参加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上虞区政府联合主办的“早期越窑及上虞禁山窑址”学术研讨会。

    实地参观了禁山窑址现场后,专家学者们认为,禁山窑址发现了东汉时期全新的青瓷类型,填补了越窑青瓷发展的历史空白。

越窑的发源地在哪里?

    中国被世界各地称作为“瓷器之都”。近一个世纪来,人们怀着对“瓷器之都”的崇敬之情,努力寻觅瓷器的发源地。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是越窑一名最早的出处,唐代农学家、文学家陆龟蒙所写的《秘色越器》。越窑形成于汉代,渊源可上溯到商周时的原始瓷生产,在先后经历了三国西晋时的鼎盛期和晚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衰落。

    作为古代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瓷窑体系,越窑对瓯窑、婺州窑、龙泉窑、定窑、汝窑、长沙窑乃至朝鲜半岛的高丽瓷等众多窑系都产生重要影响,并通过丝绸之路大量运销亚、非各国。

    浙江是瓷器的发源地和古代青瓷的重要生产地,原始青瓷与越窑、龙泉瓷和南宋官窑青瓷在世界陶瓷文化史上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越窑是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北宋以前瓷器的统称,但许多人不知道,它的发源地在上虞。

    上虞,地处浙江东北部宁绍平原的腹地,是越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曹娥江两岸的熊熊窑火曾经绵延千里,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次文物普查发现的古窑址数量达400多处,其中又以汉六朝窑址居多。

    汉六朝时期,以上虞曹娥江两岸的窑场为代表的早期越窑,一直引领着中国制瓷业的发展,不仅为唐宋越窑的蓬勃兴盛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通衢,而且将优秀的窑业技术辐射到了瓯窑、婺州窑、德清窑、宜兴窑、岳州窑、洪州窑、寿州窑等许多著名窑口。

    据传,在景德镇被尊为“制瓷师主”的晋代陶工赵慨,曾在浙江为官并把越窑工艺传到当地,推动了景德镇的窑业由陶器阶段进入瓷器阶段。上虞亦有传说,景德镇开窑之前必到上虞取瓷土行祭礼,取土之地久而成塘,被称为“江西塘”。

    上虞博物馆收藏的17件一级文物中,有16件是越窑青瓷。东汉、三国两晋、东晋南朝等时期的越窑瓷器多产于此,是早期越窑的中心产地。

    20世纪70年代著名陶瓷专家朱伯谦先生在考察上虞小仙坛等地发现的多处东汉窑址后,在论著中激动地写道:“这进一步证实了我国瓷器产生于汉代,改变了以前的魏晋有瓷说,并找到了产地。”

陶和瓷的界桩在哪个历史时期?

    上虞不仅是早期越窑的中心产地,也是成熟瓷器的重要诞生地。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陆续出土了年代更久的陶器,早至公元前18000年。

    陶器起源之初,坯件均在地面上焙烧,后来才改为用穴窑焙烧。焙烧温度的提高,加大了器物的机械强度,使之更坚固耐用。

    在由陶到瓷的嬗变过程中,制坯原料的耐火性成为与窑炉温度相辅相成的因素。江西、河南、浙江、湖北、河北、山东等地出土的商代窑业制品的表面有釉,这类器物被称为“原始瓷”。原始瓷是制陶业发展到高温烧制阶段的产物。

    据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介绍:瓷器从无到有,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漫长过程。由陶到瓷的转变又是极为艰难和漫长的过程。限于各方面的条件,有的地方辗转周折、原地踏步;有的地方艰苦求索、步履蹒跚,最终都无功而止,没有实现从陶到瓷的飞跃。他认为将东汉越窑青瓷与战国至汉代的原始瓷进行对比观察,就很容易看到,东汉越窑青瓷是揳在陶和瓷的分界线上的最后的界桩。

    原始瓷走过了两千多年的蜿蜒而坎坷的道路后,终于在东汉中晚期跨入了成熟瓷器的门槛。

    东汉中晚期,在今浙江上虞的曹娥江中游两岸,窑火通明,巧匠云集,窑业技艺精进,人们终于拂去了原始瓷的一身“陶气”,曹娥江中游地区在东汉中晚期涌现了大批生产青釉及黑釉器物的窑场,许多窑场烧制出成熟青瓷,实现了世界陶瓷工艺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小仙坛东汉窑址的青瓷标本进行过测试。发现其烧成温度高达1310℃左右,比1500多年后景德镇瓷器的抗弯强度还高,证明上虞东汉窑厂的产品已达到瓷器的各项标准。

    成熟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的结论,得到了海内外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禁山窑址填补了什么空白?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郑建明说:“首次从地层叠压上发现了东汉、三国、西晋三个时间段的前后发展过程,为认识青瓷在东汉起源后向三国西晋发展这一转折期,提供了考古学上可靠的依据;还发现了东汉时期全新的青瓷类型。”

    出土的大量青瓷产品,瓷器的胎质细腻坚致,釉色青翠,施釉均匀,胎釉结合好,火候高,烧成温度、吸水率等理化测试数据甚至超过许多唐宋时期的产品,已完全跨入成熟青瓷的行列,许多产品质量时至今日,仍属上乘。

    通过对比,考古人员发现,禁山窑址的产品胎釉质量与小仙坛接近,但在时代、种类、器型、装饰、装烧工艺等方面,又存在着较大区别,属于一个全新的青瓷类型。这不仅填补了小仙坛青瓷窑址与三国之间的发展空白,还有利于探索成熟青瓷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历史。

    以禁山为代表的窑场的一大发明——单体间隔具的使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装烧量,而且对于釉面的影响极小,提高了器物的美观性、艺术性。

    禁山窑址的发掘无疑对探索瓷器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严蓓蓓 袁伟江)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4-12-24)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