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吉林记者 常雅维
“第一次看吉剧,以前从来没看过,没想到会这么好看。”当记者问起如何评价“吉林文化上海行”的演出节目,多数上海观众如是说。
由吉林省委宣传部和吉林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吉林文化上海行”近日上演,演出将独具吉林特色的吉剧、民乐等舞台艺术集中呈现给上海观众。
舞台上,仅仅做了“一夜皇妃”的民女满苏,为见到皇上,乔装成“献宝小伙”舞动着手绢上下翻飞,台下的上海观众禁不住拍手叫绝。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演出的大型吉剧《一夜皇妃》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走红,给吉林文艺工作者带来了很大促动。吉林省戏曲剧院党委书记罗成金感慨:“地方剧种不能固守在地方,外埠市场往往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越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欣赏习惯的观众,越能检验舞台艺术的成败。”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苏威介绍,去年7月,上海多个艺术团给吉林带来了歌剧、芭蕾等高雅艺术,极大地活跃了吉林演出市场,这次互访式的演出,使两地在文化交流中促进了彼此地方戏剧的发展。
除吉剧《一夜皇妃》外,吉剧折子戏《搬窑》让人感受到了宰相父亲与苦守寒窑18年的女儿王宝钏之间的往昔恩怨;《盗贴》中聪明伶俐的丫鬟和神出鬼没的盗贼时迁,以及《包公赔情》中起伏的唱腔和人物情感,都让观众大呼过瘾。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越剧团乐队的丁妙亮说:“吉剧的角色行当中生、旦、净、丑齐全,借鉴了京剧的脸谱却有自己的特点,表演上没有严格的程式化束缚,生活性强,既见极深的功底又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一周的演出中,除了吉剧以外,吉林带来了7台剧节目。大型民族音乐会《中国梦·关东情》展现了关东乐派豪迈、奔放的艺术特色;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把听众带入古画的意境之中,既“赏画”又听音。
“我这票是花了50元买的,尽管价格不高,可是排了两个小时的队。”带着14岁孙女的上海市民姜显芬告诉记者,“第一天邻居送票,我没有来,结果大家说好得不得了,我都插不上话。今天我孙女看完就嚷着明天还来,《盗贴》让她入了迷。”
据了解,12月中下旬,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还将为上海观众奉上大型现代京剧《杨靖宇》以及京剧经典剧目《西厢记》和《闹天宫》。
苏威告诉记者,通过“走出去”,可以检验吉林舞台艺术的社会认可度,今后吉林将会多做舞台艺术相互碰撞的演出,探寻吉林舞台艺术更好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