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作为山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系列活动之一,11月25日,首期“齐鲁非遗大讲堂”在济南举办。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表示,近年来山东非遗保护取得显著成绩,举办讲堂旨在挖掘非遗项目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有法可依是非遗保护的重点工作。今年1月,山东省人大、省政府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列入省地方立法计划二类项目。为确保该条例尽快出台,山东省文化厅积极加强与省人大法工委、省政府法制办等相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拟定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纲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召开由有关专家、文化主管部门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就《征求意见稿》的整体框架和部分条款进行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
山东对一些濒危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李国琳介绍,近年来山东坚持非遗项目资源普查不断线,实行“敞开门”普查,并结合新形势开展了城镇化进程中非遗资源的调查。截至目前,全省共普查各类线索110多万条,整理各类项目5万多项。同时,山东省文化厅从普查项目中选出历史文化价值高、生存状况濒危、传承困难的项目优先列入四级名录体系。
传承人是开展非遗保护的基础。山东现有国家级传承人60名,省级传承人324名,市级传承人1571名,县级传承人4012名。李国琳说,在推进传承机制建设过程中,山东坚持以人为本,对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进行扶持、引导,鼓励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活动,加强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本领,鼓励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进军营、进企业等,每年全省有2300万人次直接参加与非遗相关的文化传承活动。
此外,山东还对非遗项目实行生产性保护。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的企业和经营业户39120个,年营业收入197.47亿元,利税30.62亿元,从业人员达135万余人。(孙丛丛 苏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