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华
唐代诗人郎士元曾激情满怀地写到聆听笙乐的感受: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这华美的诗句背后凝聚着一代代民乐家们瑰丽的梦想与韧性的追求。宏音斋吴氏家族就是这样孜孜不倦、薪火相传,企望民族音乐如云霞蒸腾,如鲜花怒放的中国民乐世家。
往事如乐入烟尘
礼乐治国是中华文明核心的精神和智慧之一。中国民族音乐灿烂辉煌了几千年,然而到20世纪初,随着封建王朝在中华大地上寿终正寝,欧风美雨强劲降临,民族音乐难免消沉萎缩。但正是在这一历史转折处,清代宫廷没落皇族中却出现了像吴启瑞这样的民族音乐的继承者和开拓者。
吴家和音乐的渊源最早追溯到清末贝勒爷吴启瑞。随着清政府政权倾倒,皇亲国戚也只能惨淡度日。而吴启瑞素有艺术的禀赋,和宫里的乐官乐手往来频繁,不经意间竟然学会了制作乐器的手艺。他自己更没想到,一旦命运乖蹇,生活陷入困顿,这个手艺就派上了用场。这样一来,个人命运的不幸倒是成全了中国民乐,使得宫廷乐器的制作技术得以在民间存续和流传。
1920年,吴启瑞的儿子吴文明子承父业,在北京房山良乡北大街创办了乐器制作小作坊“宏音坊”,后发展成为“宏音斋”乐器铺,这个乐器铺守着宫廷真传的独门绝技,再加上吴家人血液里面那种对雅致和品位的追求,从用料到定音、烘干、打磨、抛光、蒸煮、灌蜡等几十道工序,精益求精。吴氏管乐因此声名鹊起,成为响当当的招牌。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专业的国家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吴文明凭借一技之长调入吹管乐组,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国家乐团的演奏员兼乐器制作维修师,吴氏家族和中国民乐事业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当吴文明进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时候,他的儿子吴仲孚全面继承父亲的衣钵。1956年,响应当时的国家号召,他联合了三家同行,组建了中国第一家乐器生产合作社,后更名为北京民族乐器厂,并担任管乐生产车间的主任,主持民族管乐的研制生产,无私地将祖传手艺奉献给集体。
上世纪80年代吴仲孚退休后,利用越来越便利的市场经营,重新开始撑起“宏音斋”的金字招牌,并对中国管乐器做出了全面的贡献。中国管乐种类繁多、风格多样,但是不同乐器之间遵循的制作标准和演奏方法千差万别,音高不统一、音律精度不高、音调种类有限,直接阻碍着现代管弦乐队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状况,吴仲孚和刘风桐、赵春风、胡海泉等演奏家一起,参考西洋管乐的制作工艺,研制了“加键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唢呐”“低音喉管”“加键笙”“扩音笙”“插口竹笛”,这些改革加强了管乐声音的色彩,丰富了音色层次,扩大声音表现的空间,方便了演员的演奏。不仅如此,吴仲孚还以过人的才智,挽救和发展了诸如布达拉宫竖笛、广西壮族啵咧、朝鲜族筚篥、苗族芦笙、广东喉管、藏族巴乌、傣族葫芦丝、河南闷子等少数民族和地方乐器。
胡海泉是把唢呐搬上正式表演舞台的先驱,也是蜚声中国乐坛的唢呐艺术家。上世纪50年代,民族管弦乐队刚成立的时候,唢呐大师胡海泉十分苦恼的是,他仔细研究发现安徽唢呐杆管壁较薄、音量较小,高音不实且不稳;河南唢呐膛大,但管壁厚,高音稳定,音色又不厚实;东北唢呐高音稳定厚实,可由于膛大,音量也大。如何把各地区的唢呐优点集中在一支唢呐上,这是一个开拓性的问题。胡海泉在北京四处打听后找到吴仲孚,他们密切合作、反复试制。终于,一支音准良好、音色甜美、集几派唢呐优点为一体的唢呐研制成功了。中国唢呐的标准化、科学化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半个多世纪后,胡海泉仍然珍藏着当初那支来之不易的D调唢呐。
正是基于这样的非凡贡献,中国的音乐大师们尊称吴仲孚为“制作大师”和“现代管乐之父”。1996年吴仲孚先生因病去世,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写道:“吴仲孚先生为人坦诚刚正不阿。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为民族管乐制作改革发展而奋斗的一生。经他制作的乐器遍布五湖四海,也正是这成千上万的乐器在演奏家的手中吹奏出了我们民族那坚韧不屈的豪情壮气”。
薪火相传,笙歌不断
吴仲孚有三子一女,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们都精通音律,深谙制作,擅长演奏。二儿子吴来顺为人谦和,也十分内敛。他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后就职于江苏省歌舞剧院,是圈内著名的管乐演奏家。但是,他最大的特长还是从父亲那里继承的乐器制作。吴景馨是吴仲孚唯一的女儿,文秀、典雅,充满音乐天赋,怀着对父亲的崇敬和追慕,从小就喜爱乐器的演奏和制作。小儿子吴彤沉醉于摇滚乐,也做得风生水起。吴仲孚先生为了宏音斋乐器制作技艺后继有人,就把希望寄托在吴景馨的身上。吴景馨一边在烟草公司工作,一边挤时间帮助父亲料理宏音斋的事情,在当时出国镀金的潮流影响下,她也跃跃欲试,甚至办好了手续。不料父亲突然病倒,并查明是脑血栓,吴景馨只好先接住父亲的摊子,没想到这一开始就欲罢不能。1996年父亲去世后,吴景馨正式成为宏音斋的掌门人,负责宏音斋的管理和经营,而哥哥吴来顺则主要担起技术把关的责任。
在各种管乐器中,吴家人对笙似乎情有独钟。这根源于他们对笙的文化底蕴的热爱。笙是地道的中华古乐器,《礼记》曰:“女娲制笙簧。”这种玲珑优雅的乐器在远古时代已经成为先人们的珍爱之物。《尚书·虞书》中记载舜帝给夔讲解音乐创作,说道:“笙墉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笙和鼓一响,鸟兽都纷纷聚集,这很可能是一种文学的夸张,但足以说明笙和鼓等乐器在上古时代就成为宗庙祭祀大典的声音标志。汉代班固从文化的角度给这种乐器提供了注解: “笙者,太簇之气象,万物之使生,故曰笙。有七正之节焉,有六合之和焉,天下乐之,故谓之笙。”作为世界最早的自由簧片乐器,笙在19世纪后半叶被带到了欧洲,引起了欧洲簧片乐器口琴、手风琴等的接续诞生。作为一种珍贵的和声乐器,委婉和谐的悠悠笙歌一直鸣响在数千年的中华历史上。
吴彤常常想起,5岁时的一个下午,父亲拿出一个特别漂亮的小乐器,说:“这是你爷爷做的。”那是一把罕见的、用红木制作的笙。在吴彤创作的专辑中,有一个专辑名字就叫《我听见了你的笙音》。
而在吴景馨青春曼妙的照片中,有一张手持排笙的照片,笙的优雅灵动和人的端庄美丽妙合无垠。
沧笙踏歌,非遗传情
吴氏管乐申报非遗的动力,来自韩国人的刺激。当时韩国人来宏音斋购买大量笙,当吴景馨询问原由的时候,他们说是为了申遗。这刺激到了吴景馨的内心。她随即启动了吴氏笙管制作技艺的申请非遗的程序。两三年内,一口气从海淀区级申报到了国家级。2011年“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吴来顺、吴景馨、吴彤,也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申报过程如此迅速和顺利,充分说明吴氏管乐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也表明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对吴氏家人来说,名誉的获得增加了他们传承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尽管宏音斋的良好口碑使得他们并不缺少市场和络绎不绝的国内外买家,但宏音斋并不急于迅速地扩大生产,而是恪守祖训,绝不因为追求利益而降低工艺的标准。经过稳步发展,如今的宏音斋已经成为集研发、生产、经营、收藏、展览、教育、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现代文化企业,在紫竹院和昌平都拥有生产和展示的空间。
为了弘扬中国的民乐文化,举办讲座、参加展览和艺术交流。1999年,宏音斋第四代传承人之一吴彤在美国密执安大学音乐学院举办了中国民族管乐器讲座。2012年12月,他又受邀参加美国哈佛大学佛学院举办的讲座。2012年,吴景馨带着宏音斋的作品参加了台北2012年两岸城市文化互访系列——北京文化周。宏音斋生产的笙、管、笛、箫多年前就被台湾的国乐团及国乐爱好者广泛使用。2013年,吴景馨带着宏音斋的作品远赴韩国首尔参加中韩文化交流年启动仪式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2014年随团出访埃塞俄比亚参加“北京之夜”“魅力北京”大型展演活动。
吴景馨还致力于公益教育事业,如为云南楚雄希望小学和海淀区民族小学捐赠乐器,特别是帮助海淀区民族小学打造了馨星民族吹打乐团。当时,该校校长正在为民族小学未来发展及如何彰显“民族”特点所困惑。吴景馨就提议他可以建立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民族吹打乐团。乐团成立后,吴景馨捐赠了乐团所需的全部乐器。随后,吴景馨帮忙请来了国内知名的艺术家、演奏家为民族小学量身创编突出民族特色的作品。在多方关心和支持下,这个乐团先后获得海淀区及北京市民乐比赛一等奖、二等奖,还到美国等国家进行交流访问。2014年“六一”儿童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所学校看望小朋友,并称赞他们在民族文化继承方面表现出的雄心壮志。
除了捐助学校,宏音斋还于2003年、2006年先后举办了两届“吴氏管乐杯全国大赛”,赞助了所有参赛奖品及费用。2014年为安徽唢呐大赛捐赠乐器100支。他们还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诸多学校捐赠乐器,并免费提供维修服务。吴彤手持吴氏乐器,走遍世界舞台,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并获“格莱美”国际音乐大奖,成为中国获此奖项的第一人。吴景馨则操持宏音斋事务,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管乐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海淀区政协委员等身份,大力开展民乐文化的宣传和交流活动。
吴氏第五代人如今也都齐刷刷地长大成人,成为宏音斋笙管乐器制作和传扬的骨干力量。
吴来顺的女儿吴静,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琵琶、二胡、钢琴等专业。为了拓展宏音斋制作技艺向电声乐器发展,吴静不但学习音乐,而且考入理工学院学习电子软件技术,是吴氏家族着力培养的拓展制作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她参与研发了电子笙。吴景馨的女儿贝頔,从6岁起开始学习民族乐器, 200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开始专业学习乐队指挥,毕业后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吴氏第五代人还有以李强、骆举、陈向峰为代表的吴氏门徒50余人,他们是现在宏音斋笙管乐器制作的骨干力量。
吴彤在2014年创作的一首歌曲《中国梦》中唱到:我的梦和你的梦,每一个梦来自黄河,五千年的多少渴望,从河中滔滔过,那一个梦澎湃欢乐,那一个梦绽放花朵,有几回华夏风范,让同胞笑语欢歌。这是吴氏家族所有人的真实心声。
“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简介
“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是中国唯一从清朝宫廷中传承下来的乐器制作技艺。清朝末年,吴氏第一代传承人、贝勒吴启瑞将清宫廷乐器制作技艺完整地传习下来,至今吴氏家族已传承五代。1920年,吴氏家族创办的制作经营中国民族乐器的宏音斋已在京城辗转延续了近百年,享誉大江南北。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音乐家们将宏音斋制作的管乐器命名为吴氏管乐器。如今,宏音斋吴氏管乐器已被国内外艺术院团、院校广泛使用,产品流布世界各地,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作为艺术瑰宝收藏。精良雅致的宏音斋笙管多次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各界国际友人,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宏音斋制作的笙就作为国礼赠予奥委会主席罗格,得到其高度赞誉。2011年“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宏音斋进入了以文化创意引领,以现代化经营管理支撑,集研发、制作、展览、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发展的新阶段。
宏音斋是中国民族音乐近现代以来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民族管乐器领域率先发起一系列重大的继承与创新,创制了多个民族管乐器,规范了多种中国民族管乐器制作的标准,丰富了中国民族管乐器的艺术表现力和对现代音乐体制的适应能力。宏音斋吴氏几代人,几十年如一日与中国艺术家、演奏大师们通力合作,使中国民族管乐器从解放初只有高音乐器,没有中低音乐器,发展到现在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齐备的“乐器家族”。宏音斋还一直致力于整理和挖掘民族音乐的传统资源,抢救了濒临灭绝的少数民族乐器、唤醒了沉寂千年的古乐器、复原了华美富赡的宫廷乐器,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复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宏音斋吴氏管乐第四代传承人吴景馨全面主持宏音斋的工作,吴来顺任宏音斋艺术总监,他们带领吴氏家族成员和众多门徒,把吴氏管乐带入了传承和发展的新阶段。年龄最小的吴彤则手持宏音斋吴氏管乐器,穿梭于世界舞台,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国际化的青年典范。
非遗路上的自豪和幸福
——对话非遗传承人吴景馨
汾 灵
问:这个家族是怎样和音乐结缘的?
吴景馨:我高祖家是贝勒爷,听我爸爸讲,他有点“不务正业”,天天跟家里的琴师、庙里的和尚玩音乐。清朝被推翻以后,他拿这个谋生,做点小乐器赚钱。我爷爷吴文明的贡献很大,他1927年来北京之后,在京城很有影响。中国音乐学院最早的创始人之一杨大军,那时候是我家的常客。新中国成立之初,我爷爷就去现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了,他是电台的元老之一。
问:中国民乐的交响化面临的最大困难到底是什么?
吴景馨:中国乐器都极有个性,形态各异、标准各异、相互配合起来声音的和谐程度比较差,为什么听民族交响不和谐,就是乐器不完善,不配套。我们几代人都在标准化、科学化、系列化这方面努力。宏音斋做出了很多新的乐器,也抢救出已经埋没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乐器。中国民族乐器目前只有管乐在低音部分的改革是最成功的。比如唢呐,我们在保留唢呐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洋元素。我父亲60年代开始跟刘风桐、胡海泉等大师研制中音唢呐,他相继又研发次中音、大低音唢呐。后来我们又在他研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现在所有的大乐团必备大低音唢呐。我们在大低音唢呐的基础上又研发了倍低音唢呐,降低了4度。
问:做这样的研发,时间成本、材料成本是否很高?
吴景馨:没法衡量。现在这件乐器卖3万多元,但是中国大的交响乐团有限,需求有限,收不回成本。我们宏音斋吴氏家族是靠着对民族音乐的热情传承的。谁舍得把这样珍贵的文化遗产丢弃?国家不会同意,我们自己也不可能放弃,我们不能做历史的罪人。
问:下一代人如何传承,有没有设想或者安排?
吴景馨:这个问题需要长远考虑。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孩子们都想出去见世面、闯世界。其实他们有国际视野,对搞研发也是一种优势。我们现在隔一段时间会有面向国内、国际的雅集;孩子们在国外也能办讲座、搞交流,这是另外一种传承。当然单独依靠家族是有局限的,我们还是培养了几十个能干的学徒,他们也是吴氏家族未来的希望所在。
问:宏音斋在招收和培养学徒方面有哪些措施呢?
吴景馨:以前我们的困难在于来学习的人文化水平不高,要跟着我们学乐理、学演奏,过程漫长。现在招收的人学历高了,但真正能静下来做的比较少。精美玲珑的乐器的制作过程很枯燥,非常需要耐心,所以我们想方设法激励他们。新中国成立前收学徒是不给工资的,手艺这一行都是如此,因为在教他一辈子“端饭碗”。现在的年轻人缺乏这种意识,他们想的往往是当下的挣钱、好玩,不去想一辈子的立身之本。当然,我们还是培养了一些不错的孩子。
问:现在这种传承还有拜师礼仪吗?
吴景馨:在乐器行当,我们这种礼仪的传承应该是比较完整的。
问:过去合营、合作社、工厂的方式和现在是市场化的方式有何不同,您做过比较吗?
吴景馨:严格说,民族乐器不应该是大工业生产,乐器需要精细的手工打磨,所有自然材料的先天禀赋有所差异,需要手工的调制。另外,像日本一个尺八,最便宜1万多,有的是几十万;而中国的二胡几百块钱,有的几十块钱,连玩具都不如。乐器是有精神内涵的,机械化代替不了手工艺人的经验与智慧。
问:现在的经营状况如何?
吴景馨:我们从来没有大起大落过,因为这么多年繁荣积淀,从生产到市场需求都很平稳,宏音斋是一块有分量的品牌。但是,我们也需要进步,比如,很多国内外的人想买,只有通过乐器商,这就加大了成本,需要建立网络平台。过去觉得付出跟得到的不成正比,但是中国的经济在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艺术的重要性。我是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才有了这种自豪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