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湖北:非遗生产性保护的“1+X”

2014/11/20 10:50:39 点击数: 【字体:

    本报记者 陈径舟

    运算方式里最基本的是加减乘除。从湖北多个地方的实践来看,将运算方式运用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最多的应是加法,又以“非遗+民俗博物馆”“非遗+高校”“非遗+研究所”为代表。这3种加法,在让许多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关注、投身非遗事业,实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

    非遗+民俗博物馆

    今年9月的一个下午,在恩施市女儿城土家风情民俗博物馆内,两位青年抬头仰望,楼上一位身着华丽服饰的土家族姑娘正要抛绣球选择意中人。当绣球抛到一位青年手中之后,迎亲、宴请等土家族婚俗仪式逐次上演。

    “女儿城”立项初期,由于地处郊区,开发商一直为能否聚集人气而心忧,于是向恩施市文体局局长李拔权寻求建议。李拔权提议把当地的非遗项目引进景区。“一方面,可以解决不少传承人的生计问题;另一方面,非遗能增加景区的文化内涵,并带动人气。”李拔权说,现在景区普通艺人的月收入能到2000多元,部分手工艺人的收入更高。

    “要想传承非遗,首要工作就是解决传承人的谋生问题,尤其是那些经济条件不好、项目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传承人。”秭归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谭斌说,秭归县明年将拨付578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在凤凰山景区建设屈原故里非遗传承基地,将为100多位非遗传承人提供展演、销售平台。

    今年端午节,秭归县非遗中心将诸多非遗项目和非遗产品引入。谭斌介绍,单就非遗产品售卖而言,所有传承人的收入总和大概有六七十万元。

    非遗+高校

    在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冯泽民看来,汉绣的生产性保护应该从“正名”开始。“首先要对老物件进行挖掘整理,吃透非遗项目的文化本质,最后才是将其作为元素在作品中表达。”冯泽民说。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设计基础雄厚,学生作品也屡次获奖,其中以汉绣为基础的服装、服饰设计是一大特色。2008年,武汉纺织大学设立汉绣研究室,逐步演变成今天的纺织、服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黄梅挑花、西兰卡普、红安大布……在这家100多平方米的研究中心,展示着以湖北省织、染、绣等非遗项目为灵感和基础的数百件作品。这里全天都泡着几名学生,专家和传承人在此与学生们交流设计、制作和审美理念。按照该校资产处处长赵金龙的说法:“传统的非遗传承依靠心传,常常不能结合现代人和年轻人的审美。我们的学生参与进来帮助设计,能够使传承人的思路更开阔。”

    今年4月,该中心在武汉汉阳江欣苑社区设计举办汉绣服饰T台秀,展示了汉绣婚纱、礼服、旗袍、时装等。“当时就有顾客要求订购。”赵金龙说,一件普通的服饰加上非遗元素,价格能够翻两番,这就是手工的魅力。

    非遗+研究所

    虽然早年没能继承母亲的衣钵以剪纸为业,但池福新在44岁之时选择回归剪纸生活。

    在农场文化站、博物馆、图书馆以及文化馆工作20余年,池福新并未将自小耳濡目染的雕花剪纸技艺“闲置”。1999年,池福新被孝感市孝南区文化局选派为新成立的孝感雕花剪纸研究所的一员,并成为研究所所长。

    “我们花了一年多时间在乡村寻访传承人,那些艺人见到我们最常说的是:你们是不是只来看看我的剪纸有没有人要?”池福新说,研究所成立之后,他和同事们开始走访乡村剪纸艺人,他们发现大多数艺人生活艰辛,迫切希望用自己的手艺来改善生活。

    除了联系老艺人、整理剪纸技艺外,孝感雕花剪纸研究所也开始做剪纸生产和销售。“生产制作上,我们采用的是基地+家庭+个人的模式。”孝感雕花剪纸研究所现任所长徐惠斌介绍,基地即研究所聘用专人进行生产加工,另外,还将那些拥有剪纸技艺的家庭或个人吸纳为供货源,而研究所负责技艺研发、订单分配、产品收集、质量检查以及销售。

    从2000年至2012年,孝感雕花剪纸研究所搜集、挖掘、整理传统剪纸作品2万余幅,研发品类超过150种,总产值230万元。“现在,大部分艺人的收入都有所增长,有的一年能从我们这里获得2万多元的收入。”徐惠斌说。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11-20)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