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竹编,因产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而得名,采用本地水竹、金竹、筀竹等天然材料制作,运用独具特色的编织工艺,是我国传统编织工艺之一,已有1200多年历史,明万历《金华府志》、清康熙《东阳县志》均有记载。
东阳竹编问世于殷商时代,清末民初时进入全盛,著名竹编匠师马富进的作品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和1929年西湖博览会分别获奖,评价极高。抗日战争期间,艺人流离失所,竹编面临绝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阳竹编枯木逢春,蓬勃发展,先后获轻工部优质产品、浙江精品,《九龙壁》被评为国宝精品、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渔翁》获“中国民间艺术一绝”金奖等,蜚声中外。据不完全统计,东阳竹编的编织技法现有150多种,竹编工艺品有25个大类、3000多个花色品种。
1978年,东阳竹编工艺厂设立,系东阳竹编历史上首个社会化生产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阳竹编联营总厂改制解体,民营竹编企业纷纷崛起,诞生了东风竹编工艺厂、东白竹编厂、竹艺精品有限公司、红丽工艺品有限公司等竹编企业。东阳竹编进入发展快车道,最高峰值期,竹编工艺品总产值达2亿元,出口创汇1.5亿元,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从新世纪初始,东阳竹编产业规模即已在逐步缩小。目前,全市真正从事竹编的人员不足千人,其中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中国竹工艺大师2人,浙江省非遗传承人1人、省工艺美术大师4人,金华市级非遗传承人4人、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7人,高级工艺美术师5人,中级工艺美术师近百人。从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除从事传统立体竹编、平面竹编及留青雕的企业外,增加了竹根雕企业(作坊)十来家,竹编装饰企业则仅剩东风竹编工艺厂一家。截至2012年底,全市竹编工艺品总产值已不足亿元,出口创汇剧减至不足千万元。
东阳竹编产业的没落、萎缩,既有社会发展的原因,也有高校扩招政策的后续效应,还有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分化,更有经济利益主导的选择结果。具体表现为:东阳竹编纯手工技艺特点,限制了产业规模做大;低利润经济特点,导致了产业后继乏人;低份额市场构成,导致了产业生存困难;松散型组织构成,加大了产业整合难度。
随着东阳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的实施,随着人们对古老手工艺技艺传承与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东阳竹编再次受到瞩目,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这门拥有独特韵味的技艺,如政策给力、措施有力,东阳竹编完全可以做到保护与生产双赢。当务之急,就是编制东阳竹编产业保护与发展规划。
目前,东阳正在努力探索竹编生产性保护的路径。比如:传承扶持,培养竹编传人。在现有传承人的基础上,通过追加财政补助,形成东阳竹编传承“资金池”,用于对年老竹编艺人的生活补助、年轻学徒的生活补贴;并对带徒数量达一定规模的老艺人,给予带徒补贴,提高传承积极性。
依托广厦学院、东阳技校和李宅技校、东阳市聋哑学校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开设东阳竹编专业班,编写东阳竹编系列教材,有计划地招收培训高素质、高技能的竹编专业人才,并与中国美院等高等院校衔接,把优秀专业人才与年轻传承人送高校深造,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师资,弥补东阳竹编现有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以各乡镇文化站为节点,发动全市篾匠生存状况调查,把仍活跃在农村从事基础竹编工艺的工匠组织起来,有计划地纳入保护行列,扩大传承人范围,并择优安排进企业务工。
创作扶持,提高创新热情。鼓励企业设立专门的竹编创意团队,或是东阳竹编方面的学校研究机构开展民间创作交流活动,作为发展竹编创作的龙头。每年由市政府组织一次竹编创作技能比赛,对优秀创意进行奖励,以此作为评选传承人与大师、职称的依据之一。
创新一年一度举办的“东博会”,在推出木雕现场创作大奖赛同时,也推出竹编现场创作大奖赛,吸引全国各地竹编产区艺人参加,借助展会影响力和相关机构的引导,扩大东阳竹编影响,提升东阳竹编艺术水准和制作水平。并在各类创作比赛中,鼓励传统竹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为产业化寻求更多的市场空间。
增加竹编类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的名额,目前竹编与木雕在大师评选、传承人确定名额上的比例严重失调,年轻竹编艺人在名誉的争取上遇到“天花板”,需要加大这方面的数量和比例。
税收扶持,减轻竹编税负。通过把东阳竹编纳入文化产业范畴,对全市竹编企业实施“营改增”,减轻企业税负;同时对企业其他税负予以减免,市东白竹编厂反映,该企业年税率达20%,税费超10万元,仅房产税就达3万元,不堪重负。必须针对竹编行业,梳理税负,出台优惠政策,比如实施出口退税、减免艺术品交易税,等等,鼓励企业拓展外贸业务,激活竹编艺术品交易。在一些地方性管理费用征收上,也应予以减免,达到放水养鱼的目的。
市场培育,增强艺术活力。由政府出面,建设竹艺品交易区,降低租金标准,或者由财政向市场建设方发放商铺租赁补助,用于弥补因商铺租金优惠而给商铺产权所有者造成的损失,从而鼓励所有东阳竹编、竹雕的企业与作坊,进市场开设店铺,以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吸引潜在客户。
实施竹编生产基地建设,以东风、东白等几个规模较大的企业为龙头,整合六石、虎鹿、千祥等镇乡几个基础较好的竹编专业村,恢复并扩大竹编加工,形成产业带。
在建设东阳木雕文化园的同时,纳入东阳竹编文化园建设,选址可以是东阳江景观带,或是中国木雕博览城项目区,打造竹编文化博览园。
扩大宣传,多方展示品牌。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鼓励本地媒体与各知名媒体加大竹编报道力度,引起各界关注;同时与国内知名媒体探讨更有创意的竹编文化形象宣传手段,以期扩大影响力。
充分利用东阳各地标性建筑、相关景区及广告地段,广泛进行东阳竹编形象宣传;制作东阳竹编形象专题宣传片,编写东阳竹编文化书籍。
此外,在旅游区如横店影视城、卢宅古建筑群等,开设东阳竹编活态展演,根据东阳竹编技艺特点,编排大型真人秀《印象·竹编》,挑选合适的旅游区演出(建议在卢宅古建筑群),打造东阳新的文化产业演艺品牌,扩大东阳竹编的知名度。鼓励影视企业投拍竹编题材影视剧,如获良好市场反响或权威艺术奖项者,将予以奖励。
企业自强,练好发展内功。企业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要根据市场风向,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产品创新力以及技术创新力度,在保持手工属性的同时,探索开发竹编辅助机械,建议一般产品用机械化生产,高档精品用手工加工。
做好竹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文章,比如与东阳木雕、红木家具、建筑装饰等行业合作,尤其是要努力拓展竹编室内装修业务,以此拉动产值,夯实发展基础。
东阳注重生产性非遗保护年产值达上百亿元
浙江东阳历史底蕴深厚、能工巧匠辈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东阳非遗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如建立健全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其中,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个,省级非遗项目11个,金华市级非遗项目29个,东阳市级非遗项目52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5人。另外,创建了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2个,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2个,省级非遗展示基地1个,浙江省级非遗旅游景区2个。特别是以东阳木雕、竹编为代表的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依托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并制定了相关产业扶持政策,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东阳特色的生产性保护之路,年产值达上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