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佳烜
“羲皇故里”“塞上江南”。言及天水,这些词语容易浮现在人们的脑海。天水拥有鲜有城市能够媲美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有着难得的延续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古柏参天的伏羲庙、绿瓦青砖的古宅院、震慑人心的麦积山、令人称奇的雕漆艺术……11月8日,参加“梦想丝路”(甘肃段)大型采访活动的媒体记者们走进天水,实地探访了天水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和传承。
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这是天水人引以为豪的“五大文化”,也是具有“天水特色”的文化名片。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当地政府将伏羲文化与祭祖追源相结合,形成天水最为核心的旅游文化品牌。位于天水市西关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代,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场所,被国家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委员会确定为华夏祭祖基地。当记者来到伏羲庙内,工人正在用机器为古柏“打蜡”,这是天水市为保护古树推进的一项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据介绍,伏羲庙内按照伏羲八卦推演列植“卦柏”64株,每株代表一卦。这些柏树历经千年依旧屹立于此,成为伏羲庙的象征,更是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典范。从2011年起,伏羲庙古树支撑保护、树体修复和营养复壮等一系列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先后对一大批古树进行了全面修复。在伏羲庙内,“打钢架”的古树随处可见,其中一株古树枯死后倒在伏羲庙正殿上方,后来却奇迹般地长出新的枝叶。经过修复,打了钢架的古树成为伏羲庙内最令人称奇的一景。
距离伏羲庙不远、坐落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端的天水民俗博物馆,原是明嘉靖三十七年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院副使胡来缙的私宅。据了解,2006年,该博物馆落成后,以“家族谱系、婚庆陈列”“祭祖、闺房及家居生活陈列”“书房、佛堂、私塾陈列”“皮影专题陈列”等为主题,集中展示西北民风民俗,目前拥有各类馆藏文物2366件,年接待观众10万余人次。从今年3月起,该馆开始面向观众提供免费讲解,为观众深入了解西北地区明清古民居建筑文化提供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天水,除了历史文化遗迹得到创新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卓有成效。记者在“中华老字号”企业——天水飞天雕漆工艺家具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将中国传统的四大漆器工艺和时代气息融为一体,改变了天水漆器工艺单一、品种单调的现状,提高了产品的艺术附加值。在公司展销厅,琳琅满目的雕漆产品吸引不少顾客驻足把玩,首饰盒、屏风、衣柜、门厅柜、圆桌……普通家居用品与雕漆工艺完美结合,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具,创意注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普通人家。据介绍,目前,该公司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据统计,天水目前拥有各类文化产业机构618个,资产总额30.53亿元,从业人员1.53万人,今年上半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46亿元,同比增长27.21%。天水市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出版发行和印刷、广播影视和网络传输、演艺娱乐五大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文化设计、数字内容、节庆会展、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5个新兴产业。目前已建立的“天水市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库”,由该市文化提升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协调加强对入库企业政策指导,大力推进重点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20年,全市有一至两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三至五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到20家,基本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带头,特色优势产业支撑的文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