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淮北:凸显历史遗存价值 探索城市转型之路

2014/11/13 9:54:03 点击数: 【字体:

淮北:凸显历史遗存价值 探索城市转型之路

淮北:凸显历史遗存价值 探索城市转型之路

 

    编者的话:对于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如何知难而进,实现蜕变转型?答案会是各不相同。曾经是国家重要煤炭基地,如今煤炭资源短缺的淮北正积极探索实现城市转型的路径。柳孜大运河遗址的发掘以及与此相伴的宋代蕲泽古镇、石山孜遗址等历史遗存的存在,为淮北筹谋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淮北人透彻地理解“历史为根,文化是魂”的真谛,为大运河文化遗存的发掘与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柳孜大运河遗址已成为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运河文化为支点,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一个新淮北将从此崛起,精致淮北的理想蓝图将化为现实。淮北对城市转型的积极探索,必定对资源短缺的中国城市乃至世界城市具有启示意义。本期刊出郭云修、余丽、朱永德的文章,以期让读者对淮北古城转型有全面的认识。

    拨雾释疑的隋唐大运河遗址

    郭云修

    1999年柳孜运河遗址考古成果丰硕,震惊中外。中外媒体十分关注,柳孜运河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2年经省文物局、淮北市政府申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按照专家学者的建议,柳孜运河遗址进行了二期现场考古发掘,并列入“候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评审为“安徽城市发展十件大事”,新的发现,更加展现了运河遗存、运河文物的夺目光彩。柳孜运河遗址的两次成功考古发掘,其重要文物学术价值特点鲜明:

    一是柳孜运河遗址的发现解决了通济渠(汴河)的流经路线这一历史悬案。

    关于通济渠的流经路线有的史料记载,从洛阳以东黄河口至开封后,与古汴河分道折向东南,经商丘、永城、柳孜、宿州、泗县、泗州入淮河。柳孜运河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这条线路是正确的,它与古汴河相比大大缩短了行程,成为贯通黄河与淮河、长江水系的重要通道。由于通济渠与古汴河是两条不同的人工运河,其流经路线也不同,古汴河过商丘向东经萧县、徐州入泗水。因此文献中关于通济渠的走向及流经地点,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柳孜运河考古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走向,起到了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

    通济渠自开凿以来,成为隋、唐、宋三代联系中原和东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大动脉。当年的运河上“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柳孜考古充分说明了这一历史文献记载的真实性,这条运河保证了西安、洛阳、开封等三代京城的物资供应,私行商旅促进了全国的物资交流和旅游业的兴起,由此而带来了运河沿岸城镇商业兴起和运河经济带的发展。柳孜运河考古成果表明,当年的柳孜镇人口众多、客流如云,既是漕运中转码头,又是较大的商品集散地,相传这里有九十九座庙、九十九眼井,一派繁华景象,同时也为研究当时漕运制度、交通水利、造船业、陶瓷业以及商品流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柳孜运河遗址作为中国古代运河遗址的典型代表,既是重要的人文景观,又是特殊的文化资源,对其切实加以保护利用、再现当年运河风采,对于弘扬中华文明,推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义。

    二是柳孜运河遗址考古发掘的古船,有力印证了隋唐大运河作为漕运大通道运输工具的巧夺天工。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交通运输问题,以保证京城和北方诸多城市及军队的物资供应,沟通南北交流。据文献记载,当年运河内来往船只是船头接着船尾,盛况空前,一派繁华景象。这次柳孜运河遗址发现的8艘木船个体,均顺河道方向南侧沉没,船与船之间距离很近,有的相互迭压。

    三是柳孜运河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基本上可以确立北宋早期(公元10世纪)的运河两岸石筑台体,是大运河沿岸重要的桥梁建筑遗址。

    柳孜运河遗址右岸(南岸)石筑台体长14.3米,宽9.2米,高5.05米,保存较好;左岸(北岸)石筑台体,长12.7米,宽7.7米,残高4.5米。两者相距18.7米,形制和砌筑方法相同,初步判断建于北宋早期,专家初步认定为运河桥墩,与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相似,这是难得的实物发现。

    南岸石筑台体迎水立面的下方河道中,发现若干一端削尖的木桩,木桩直径30厘米左右,最长5米,为北宋时期木构件,推测可能为桥上用料。北宋时期(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大运河右岸河堤遗址坡度为45度左右,其河坡中成排的木桩遗址,印证了史料中的“木岸狭河”,即采用木桩密集排列打入河中的方法,使河床束窄、水深加大、水流加快,以改善航运状况,并起到冲刷河床、减轻淤积的作用。它证实了宋代治汴实施的“木岸狭河、激流冲沙”,将隋唐大运河由80米缩为40米的史实。

    四是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大量古陶瓷为唐宋元陶瓷业的生产、运销及外销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材料。

    陶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中国被称为瓷器之国,远在商代就已发明了青瓷的烧制技术,至唐宋瓷业已发展到繁盛时期,全国各地都建窑场烧瓷,通过水路运销国内外,柳孜大运河遗址发掘出土了南北各大窑口的瓷器就是一个例证。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瓷器有黄釉、白釉、青釉、黑釉、酱釉、白地黑花、影青等釉色。器表多素面,少数模印,划花、刻花、三彩、窑变色斑、点彩、贴花等。器形以碗数量最多,其次是罐、钵、盏、盘、盒、三足器、杯、壶等器物。从瓷器的釉色、造型特色分析,初步可辨认的窑口有秦窑、萧窑、烈山窑、宣州窑、古州窑、景德镇窑、建窑、长沙窑、越窑、耀州窑、磁州窑、钧窑、临汝窑等10多个窑口。陶残片上万件,完器数千件,非常珍贵,有些非常罕见。由此可以看出,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隋、唐、宋时期的瓷器数量最多,也有金、元时期的瓷器出现,其数量之巨、窑口之众、品种之丰富,十分罕见,为唐宋陶瓷业的生产、运销及外销等盛况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例证,同时为柳孜运河遗址罩上一个夺目的光环——“运河瓷”。

    五是柳孜运河遗址二次考古发掘,剖解了隋唐大运河的横断面,为运河道的形成、构造研究和申遗工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柳孜运河遗址二次发掘的启动自2011年11月开始,市、县政府积极配合遗址范围内的拆迁安置工作,为二次考古发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2年2月,考古发掘人员进驻工地,为发掘做前期预备工作。此次发掘的目的有四:一是要了解大运河在柳孜这一地点的形成、通航、发展、淤塞以及废弃的历史变迁过程;二是确认原石筑台体的性质和用途,确认其建立、使用和废弃的年代;三是了解河道的宽度、河堤的时代和位置,河堤或河坡上相关的遗迹以及河道内文化埋藏沉积过程;四是为大运河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现场展示点,为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更加详细确切的资料。

    柳孜隋唐运河遗址第二次发掘自2012年2月18日开始,2013年5月基本结束。经过前期清表工作后,首批布探方20个,规格10米×10米,面积共2000平方米,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进行发掘。发掘深度6米左右,其中1层为近代地层,2层为明清地层,3层至7层为金代(南宋)地层,8层至15层为北宋地层。已清理出的文化层清晰可见,遗迹比较丰富,通过这些遗迹可以大致了解运河的形成、使用、淤塞、废弃的整个过程。重要遗迹有:运河河道、木船、灰坑、两岸河堤、两岸石筑台体、河道中间的石板路通道等。出土大量遗物,器物的质地有瓷、陶、石、铜、骨、铁等,器形有瓷碗、瓷壶、瓷球、陶盆、陶球、陶铃、骰子、瓷围棋子、象棋子、骨簪、铁矛、铜钱、石球、石锚等。瓷器残片数以万计,可复原的遗物达3000余件。

    此次发掘运河河道总体解剖了34米。河道内地层堆积中有一层红胶泥,分布于整个河道内,厚度20厘米至30厘米。红胶泥层位之上的地层是青灰色淤泥层,含大量砖石块和瓷片等遗物,红胶泥层之下为黄沙层,较纯净,包含物较少。初步判断红胶泥层应该是运河使用期间最后一次形成的淤积,其上的层位是运河废弃之后形成的堆积。红胶泥层为第7层。从第7层至第15层的地层堆积情况推测,截止到第15层,运河至少有3次较严重的淤塞,使河床不断抬高。河道中间的石板路道,初步判断,是在运河废弃不用之后修筑的。柳孜运河遗址发掘的大量遗迹、遗物是当时人类活动的真实反映,为我们了解当时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审美取向以及商品生产流通等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淮北市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会顾问刘庆柱在多次考察柳孜运河遗址后,感慨地说:“柳孜运河遗址和洛阳含嘉仓遗址对于中国大运河来说,是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世界遗产保护专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考察柳孜运河遗址后,认为:“柳孜运河遗址是隋唐运河通济渠段最具观瞻价值的考古现场,极具保护价值和申遗潜力,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护好遗址本体的前提下,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领略大运河的魅力和风采。”我国长城、运河保护泰斗、著名古建筑专家、淮北市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会顾问罗哲文先生生前多次来淮北考察柳孜运河遗址和市博物馆馆藏的大运河文物,为祝贺淮北市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成立,特亲笔题词:“运河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应当很好地进行研究,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做出更多的贡献。”他还欣然为淮北市题写了“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9个金色大字的馆名。

    隋唐大运河经过考古发掘之后,其所在地濉溪县为保护这一具有经典价值的地下博物馆,做了大量细致扎实的工作,特别是在大运河申遗的关键阶段,濉溪县与淮北市联合,于2011年启动并完成柳孜二期考古及保护展示范围的征迁安置工作,同时对遗产区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美化遗址环境,提升遗址品位。为了有效地对遗址本体加以保护和展示,让更多人领略到大运河的魅力与风采,濉溪县政府克服时间紧迫、经费紧张等困难,完成了考古保护大棚的建设,其精彩的设计和精致的工程为遗址增添了亮丽风景,更为大运河申遗成功做出了独特贡献。

    淮北市委书记肖超英在出席淮北市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年会时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继承和弘扬运河文化,保护和利用运河文化,展示独具魅力的淮北运河特色文化。特色孕育生命力,特色增强吸引力,没有特色就难有起色,没有特色就难以出色。运河文化代表着淮北悠久的历史文化,抓住了运河文化这一特色,就抓住了淮北历史文化的核心。我们一定要继续坚持差异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的理念,把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放在利用资源优势、培育地方特色上,更加突出具有淮北特色的运河文化,不断丰富运河文化神韵、扩大运河文化影响力,为实现精致淮北的美好蓝图努力奋斗!

    (作者系淮北市政协原主席、淮北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11-13)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