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青岛市南区:一派天生丽质 一方文化高地

2014/10/22 10:01:05 点击数: 【字体:



青岛市南区:一派天生丽质 一方文化高地

青岛市市南区老舍故居

    “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90多年前,康有为先生为青岛市南区写下这句名言。今天,走进这个依山傍海的青岛主城区,我们发现,除了康有为先生笔下的天生丽质,她又多了一份极具文化和时代气息的秀外慧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一个区域发展的软实力。”青岛市市南区区委书记王久军说,“市南区作为青岛市的发源地,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国际一流的滨海岸线、浑然天成的城市风貌,在文化强区建设中,我们有传承提升、有融合创新,但是不管怎样,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要落脚在文化惠民上,要让市民成为幸福生活的主角。”

文化视角推动道德建设

    “宣传栏上叔叔阿姨们的事迹很感人,我要向他们学习,将来做一个有满满正能量的人。”在市南区珠海路街道善化路社区,11岁的小学生单荷指着社区休闲广场上的“四德”宣传栏对记者说。

    “除了大型宣传栏,我们在整个社区楼院单元门口还安装了266块迷你‘四德’漫画宣传牌。”善化路社区居委会主任郭瑞华介绍,“这些漫画很接地气,有左邻右舍互送饺子的,有营业员多收了大妈买菜钱追出来还钱的,深入浅出,小孩子都看得懂。”

    扎根基层16年为群众义务宣讲、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的周保章,“感动青岛十佳人物”、资助寒门学子的“裸捐大爷”周宝存,义务为新市民子女办起小课堂的“爱心奶奶”王玉贞……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市南区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让许多先进人物的典型故事在群众中广为传颂,成为城区道德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我们一直以文化人的发展理念和大文化的发展视角来提升居民素质,通过这几年的精心培育和引导,公民道德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打造了一方有灵魂、有内涵的文化高地。2014年,市南区获评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区’称号。”市南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伟告诉记者。

基层文化走向时尚高雅

    “这是我们刚出版的新书,全是原创的!”记者来到市南区湛山街道盐城路社区采访时,正赶上社区里的“小白桦”文学社为刚刚出版的《白桦林文集》搞宣传。“小白桦”已经出版了两本散文集,收录了社区文学爱好者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的百余篇文章。文学社负责人陈祥泰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是莫大的鼓舞,以后更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

    “这个社区住着很多外国人,孩子们对双语阅读的要求很高。为了满足需求,我们引进了两万多册中英文图书,都是原版进口的精装书目。孩子们在社区里就能读英文原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国际化。”在珠海路街道香港花园社区,宝德中英文儿童图书馆的负责人左海红忙碌着。

    “我们成立了宋文铎工作室,让多才多艺的宋老师教大家剪纸、绘画、泥塑和书法。”谈起社区文化建设,市南区八大关街道办主任孙静颇有心得。八大关辖区里住着很多大学教授、音乐家和艺术家,街道办通过举办国学、文学知识讲座以及合唱团、器乐团演出等,让这些文化能人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帮助社区居民提升文化和道德素养。

    “全区65个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每个中心面积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都配备了文化活动场馆。”提起市南区的社区配套建设,陈伟非常自豪。充足的投入,让市南区的社区文化建设全面开花,社区文化生活从浅层的简单粗放走向深层的时尚高雅,形成了“一社区一特色”的品牌格局。

文化经济相得益彰

    “青岛第一美食街——劈柴院,‘骆驼祥子’博物馆,山东省第一家创意产业园,第一家私人公益美术馆,各类艺术馆、音乐厅、书店……”市南区委常委、副区长李钦坤介绍,在公共文化建设领域,市南区形成了大处壮阔、小处用心的格局,居民走出家门,不出15分钟就能找到各种高雅的展览场馆或文化演出场所。

    打造文化强区需要体制完善、政策支持,更涉及资金保障、产业协调、人才吸引和民生需求。针对在市南区投资兴业的文化企业,政府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后期奖励等方式予以扶持,2013年发放奖励扶持资金326万元。同时,区政府每年拿出专门资金对考核中处于领先的文化旅游企业进行奖励,目前已累计发放奖励资金200余万元。

    此外,针对小微文化企业,市南区通过官方微信、微博、网络等集中宣传,整合营销环节,扶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还为小微企业搭建了融资服务平台,与银行合作推出“小贷通”“创业一站通”等金融产品。该区还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驻青高校联合,组建“青岛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实训孵化基地”,年培训6000人以上。数据显示,2013年市南区五大文化产业园区聚集相关企业600余家,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61.6亿元。

    在文化强区的建设中,让文化和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市南区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样本。(本报记者 刘艳杰)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4-10-21)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