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丘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历史悠久。内丘神码伴随着这里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不知存在了多少岁月。内丘神码自发现以来,一直被学术界称为“内丘纸马”。“纸马”的特征是要“祭毕焚化”的,而内丘神码大部分是用来供奉的,只有很少种类供奉后需要焚化。
辛亥革命之后,木版年画的“鼻祖”——神码,曾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品而一度受到极大的冲击。1949年以后,尤其在“文革”之中,内丘神码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80年代以来当地的文化工作者们惊奇地发现,内丘神码竟没有断绝,它依然顽强的“生长”在内丘县及其周边的村村户户中。
内丘神码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以其无间断的、自发的印制、传播形态,在今天继续发挥着其“崇神”的用途。内丘神码不同于受到人为保护的民间艺术品,它以其“野蛮的生长”方式,而极具生命力,堪称“活”的民间艺术。这样的民间艺术,其张贴方式和图像内容、图像形制的变化,记录了“崇神”的神码与民众现实生活的关系,是走入、了解、认识当地百姓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一条“路径”。
内丘神码主要可以分为自然神、生活神和儒释道神三大类。“万物有灵”和“神为我用”是内丘神码“创制”的思想基础。内丘神码的造型具有简略和稚拙的特点,并带有一定的概括、抽象因素和原始“神秘”的艺术风格。与其他地区的纸马(神码)作品相比,内丘神码所饱含的质朴、原始的生命力,更具有穿透人心的特殊魅力。
除少数“大神码”,内丘神码多是由木匠刻版、印制,作为祭祀用品,多年以来不被视作“艺术”,因此也不会被收藏。神码自出现以来,其创作者——当地的木匠,按照流传下来的神码摹刻印制,印版随着磨损而更新重刻;贴于器物和墙壁上的神码也随着时间而“自生自灭”。神码作为“祭祀”之用的“迷信用品”经过世事变革,多次面临“毁灭性”的打击,流传下来的“古印版”多有损毁。
作为201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展览之一,“‘众神’的图像——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内丘神码艺术展” 9月19日至10月19日与观众见面,以“神”的形象为展览主干,通过分析“神”的形象和“神”的图像变化,呈现“神”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神”的图像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规律。以艺术史为基点,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回答神码在民众生活中的意义。通过这个展览呈现我们对保护民间艺术的态度:对民间艺术保护的最佳方式不应“钦定”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对民间艺术的最大尊重应是首先尊重民众生活的多样性,使其保持自然状态,不对民间艺术的发展进行干涉或过度的“帮助”。我们始终认为,离开了生存土壤的民间艺术已不能称为民间艺术,被限定的“民间艺术”对于民间艺术本身是“历史的终结”,内丘神码作为民间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其“历史没有终结”。当然所有的艺术都是这样,一切“限定”的方法不管出于何种意图,对于艺术发展都是“不健康”的,更是无意义的。
而展览目标是把内丘神码艺术及其相关的民俗活动尽可能完整、真实地展示出来。展览中既有目前收集数量最全、质量最佳的神码,又有珍贵的清代、民国“古印版”实物;每组作品既有详尽的说明文字,又有相应的神码张贴现场图片。展厅中还循环播放了一部关于内丘神码并兼及内丘风土人情的纪录影片。所有这一切,目的就是让观者置身于内丘浓厚的民俗习惯、文化之中,去领略内丘神码独有的艺术魅力。
王伟毅(作者为天津美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