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洛浦:玉石之外的秘密

2013/12/7 16:04:19 点击数: 【字体:

洛浦:玉石之外的秘密

洛浦县阿其克溪水。资料图片

洛浦:玉石之外的秘密

洛浦县热瓦克佛寺遗址全景。 资料图片

    小胡麻地的羊脂玉

    据说和田美玉是被放逐到凡间的星星,它们跌落凡间,栖息在昆仑山的雪线之上。冰川雪水将它们一点点裹挟进玉龙喀什河,最终被冲刷到和田地区洛浦县的广袤大地上。洛浦这块土地究竟有着怎样的神奇能吸引这些来自上天的精灵,我们满怀着疑问和期待走进了洛浦县。

    提到和田玉,人们便会想到那条著名的玉河——玉龙喀什河。数千年来,玉龙喀什河从未断过采玉人。玉龙喀什河因藏有和田美玉,从而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的神奇梦幻色彩……玉龙喀什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的冰川,全长513公里,流经洛浦县,在阔什塔什与喀拉喀什河汇流成和田河。

    采玉人都知道,在和田,最著名的采玉地点在玉龙喀什河东岸的洛浦县境内,过去被称为小胡麻地。小胡麻地多产羊脂玉,自古以来采玉人络绎不绝。史料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已有人在此开采贡玉。

    一进洛浦县,远远地便看见传说中的玉龙喀什河,如玉带一般,在烈日下,闪烁着细碎的波光,自天边绵延而来。走近玉龙喀什河才发现,河道很宽,但河水并不丰盈,一半河床裸露在日头下,微微潮湿的河床中,有零零星星的十几人在埋头捡玉。

    “现在还能从河里捡到玉吗?”我们问开车的师傅吐尔逊。“这河里的石头都被捡玉人翻了多少遍了,哪里还能捡到玉呢。”吐尔逊又加了一句,“不过,有玉缘的人还是能捡到玉的。”他的话撩拨起了我们要亲手捡玉的渴望。

    玉龙喀什河畔小胡麻地盛产玉石,尤其是羊脂玉闻名遐迩。清末洛浦县主簿杨丕灼以“片璞呈华”形容小胡麻地出产的玉石。

    对于小胡麻地,民国边塞诗人邓缵先在《叶迪纪程》中有如下记载:“……然产玉处则在西属和田,今属洛浦之大胡麻地小胡麻地两处沙迹之中也(鹿迹氏附记)”。

    洛浦县玉龙喀什镇东北方向四五公里处,便是小胡麻地了,南北宽约一公里,东西长约四五公里,这里应该是沙漠边缘的古代玉龙喀什河河床。我们看到无数挖玉人留下的痕迹,或深或浅的石坑,高高低低的石堆,遍地的卵形石砾。烈日下,微风拂过,来自沙漠的细沙和炽热气息扑面而来。一代代的捡玉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点一点、一粒一粒地扒拉寻找着,从泥土石砾中甄别出真正的羊脂玉,那得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呀!

    到了现代,洛浦县的专业拾玉者主要是男性中老年人,他们大都来自玉龙喀什河岸附近的农村。夏秋洪水过后,以及农闲时节,采玉人便手持一把小镐头,终日沿着浅水滩慢慢行进,反复查看玉龙喀什河波浪的翻卷处。他们认为,如果波浪白而大,其下必有美玉。

    “洛浦”何意?何源?

    洛浦县属和田地区管辖,距乌鲁木齐直线距离约900公里。位于昆仑山北麓的洛浦县,东邻策勒县,西以玉龙喀什河为界与和田县、和田市隔河相望,向北伸延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与玉龙喀什河的悠久历史相比,洛浦县是个年轻而又充满生机的县城。当人们探究这个年轻的县城时,却不知道“洛浦”一词源自何处。

    洛浦县城的设置仅有200余年历史。洛浦县设置之前是什么样的,洛浦一词源于何时何处,洛浦一词的最初本义是什么?这些深深地吸引着官方、民间各种专家的注意力。

    “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曾经洛浦见惊鸿,关山隔,梦魂通。”“临津双洛浦,对月两嫦娥。”……在汉语中,洛浦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张衡所写的《思玄赋》。洛浦一词在传统诗词中的释义,无论指“洛水之滨”,还是借指“洛神”,无疑都是美好而又令人神往的。

    它在维吾尔族语言中是什么意思呢?

    亚力坤·亚库普是洛浦县原政协副主席,他认为洛浦一词源于古和田语湿地之意。在古和田语中,lapang lap形容水资源的丰富以及大丰收。洛浦在古代一直以来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过去有一片非常大的湖,有沼泽,人们以lapang lap形容这里,时日一长,“lapang lap”便演变为“洛浦”一词。

    阿布都拉·苏莱满是和田专科师范学校的教授,他是《天下只有一个和田》21本丛集的编辑之一。他认为洛浦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维吾尔语“lip lip lop lop”,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水流缓缓流动的状态。洛浦地区自古水资源丰盛,有沼泽有湖泊,人们便以此来称呼洛浦,久而久之,演变为“洛浦”一词。

    还有人认为洛浦一词由维吾尔语河两岸“lap”演变而来。洛浦位于玉龙喀什河岸边,人们起初以“lap”一词称呼这里,时间久了,便演变为洛浦。

    洛浦的民间说法

    与史籍资料的匮乏相比,在洛浦县民间,对于洛浦的身世却有着丰富生动的传说。

    在部分当地人的认识中,洛浦这一名称源于罗布泊,与迁移到当地的罗布泊人有着直接的关系。

    18、19世纪时,罗布泊湖水逐年减少,世居于此的罗布泊人生计艰难,生存受到了威胁。就在此时,当地又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大量的生命被瘟疫吞噬,而活着的人们则时刻要小心应对瘟疫的感染。故土难离,尽管罗布泊的水越来越少,罗布泊人还是舍不得离开故土,然而天降瘟疫,离开是最好的选择。成功逃离罗布泊的人们有一部分一路辗转来到和田,准备定居于此,却受到当地居民的排斥,最终他们定居在了没有人烟、但有湖泊可捕鱼的洛浦一带。因为他们来自罗布泊,和田人便称呼这里为罗布人庄,后来,便演变为“洛浦”,洛浦地名沿用至今。

    收藏在洛浦县档案馆的一部写于1970年的手写县志中也有类似记载。书中明确谈及,最初洛浦是一片沼泽地,没有人烟。后来从罗布泊迁来一批人,他们定居下来后开渠造田,为了纪念原籍,他们把开挖出来的渠道命名为罗布泊渠,后来演变为洛浦。

    70多岁的维吾尔族老人马新龙,退休前是洛浦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专职摄影。他曾在上世纪50年代被抽调到地区工作组任秘书,该工作组的任务是编写洛浦县史志。他说,当时听工作组的一个专家说起,工作组在搜集整理资料时,曾发现另外一个有关洛浦县由来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洛浦县没有人家,仅仅是一片长满芦苇的湖泊。南来北往做生意的人家在这里歇脚时,会拿出干透了的馕饼在水中泡软后食用。后来有人在此地开了一家馕铺,因为这个人的外号叫“罗布”,人们便叫这里为罗布,也就是后来的洛浦。

    可惜的是,马新龙所在工作组当年搜集整理的资料并未保存下来。不过1970年的手写县志里也记载了这个故事。书中说,最初定居在洛浦的第一户人家,是从罗布泊来的,户主外号叫洛浦。来到这里后,发现这里是商贾云集的歇脚之处,于是,他顺应客商们的需求,在这里开设了一家客栈,烤制热馕、提供热茶,还提供马棚供过往客商休息。这里有了灯火,人们便称这儿为洛浦努尔,努尔即灯火的意思。再后来,这里被称之为洛浦。

    由于史料匮乏,对于这些传说,专家们无法找到更多的支持。洛浦县就像一位蒙着面纱的神秘少女,在时空的长河中淡淡地微笑着,等待着后人们来探究她的秘密。(本报记者 王 瑟 本报通讯员 张 芳)(原标题:洛浦:玉石之外的秘密)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3-12-06)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