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村内的祠堂大街,村民小孩怡然自乐。
黄埔古村古港自古村港一体,图为黄埔古港正门。
黄埔村,这个因海上丝绸之路闻名世界的古港所在地,这个自南宋时期已是对外贸易口岸的海舶所集之地,这个清朝时期外国商船进入中国唯一的必经之地,这个将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连接起来的历史见证地,这个曾经得海洋风气之先、涌现出许多历史名人的文化古村,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千年古村
位于广州海珠区东部,濒临珠江的黄埔村,也被称为凤浦、凰洲,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村名历史上曾有多种记载,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黄埔村一带风和日丽、蓝天白云,珠江水面波光粼粼,一天,翩翩飞来了一对凤凰,在这里驻足饮水,人们认为这是吉祥之兆。果然,黄埔村从此人丁兴旺、出海顺畅、五谷丰登,越来越多的人举家迁来,早期有黄、关、卫、袁,后来有成为村中四大姓氏的罗、冯、胡、梁,以及陈、区、叶、汤等。
从黄埔村向西步行10余分钟,就是著名的黄埔古港。在1758年至1838年间,登陆停靠过黄埔村的商船有5107艘,平均每年为63.8艘,黄埔古港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平台。瑞典的“哥德堡”号、美国的“中国皇后”号等著名商船都曾在此停泊,去黄埔成了当时世界上去中国的代名词。因港而生、因港而盛,是黄埔村最好的写照。100多年前,得天独厚的贸易环境,让这个临港小村几乎成为广州最富裕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在中外海上贸易来往密切的最繁荣时期,黄埔村一座座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有建于宋代的玉虚宫,庙里的石碑记载着清朝政府对海外贸易征税的重要史料;也有建于清代,相传用一个甲子(60年)建成的梁氏宗祠;还有可将瓦檐的雨水从东西南北四面引入天井,再经暗渠流向祠堂前池塘,寓意为四水归源的胡氏祖祠;更有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的岭南传统民居;还有以一条小巷为中轴,在巷子的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形成广府乡村梳式布局的民宅……
黄埔村也是当时广州出现留洋人数最多的村落,涌现出一大批历史名人,例如身兼三国领事的胡璇泽、为收回多付庚子赔款作出重大贡献的爱国外交官梁诚、为我国制糖工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农业专家冯锐、铁路桥梁专家胡栋朝、为孙中山先生的安全脱险立下功劳的永丰舰舰长冯肇宪等。
万舶争先的贸易胜景
众所周知,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在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航线,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在唐朝与南洋和波斯湾地区的定期航线中,有一条航线叫“广州通海夷道”,它从广州起航,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共1.4万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因此,广州成为闻名世界的东方大港,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
1757年,清政府宣布撤销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仅留粤海关,海禁政策确立了广州的海上贸易中心地位,使广州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外洋船舶只准在黄埔古港处停靠,办理卸货、通关和回程手续。于是,这里成了世界各国商船的展示地,从欧洲、美洲、东南亚各条航线驶来的船舶数不胜数,形成了“夷舟蚁泊”的奇观。
据文献记载,有文人用“杰阁嵯峨凤浦中,海帆层出虎门东。朅来喜阅梯航遍,一统车书万国同”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描写黄埔古港万舶争先、云帆幢幢的贸易胜景。通过数百年的对外贸易往来,黄埔村中出现了大量外国商品,如洋烛、洋油、洋火,还有刻着洋文的雪花膏等,家家户户都存有一些洋货。最重要的是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为黄埔村民打开了一扇世界之窗。
中西文化交汇地
作为中西方海洋文化的交汇点,黄埔村民广泛接触外国人及外来文化,黄埔村因黄埔古港的地理优势,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如黄埔村民梁经国、梁纶枢以经营茶叶贸易为主的天宝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出口茶叶2万多箱。茶叶的出口也带动了瓷器的出口,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制茶产业链。随着中国茶叶从黄埔古港运至欧洲各国,广州人饮茶的风俗也影响了欧洲,18世纪中叶,饮茶已经成为欧洲人的生活习惯。数百年的对外开放,让黄埔村人了解到西方的价值观念,了解到世界的发展趋势,在积极吸收西方新文化思想的同时,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黄埔村人从古港开始接触西方文明,又在古港把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使传统与开放、多元与包容并蓄。有许多村民遵循孔孟之道的学而优则仕,在科举时代,村中不乏举人、进士;而走出国门经商、留学、做官的也为数众多,比如在清朝第一批公派留洋的120名幼童中,广东占了84人,其中海珠区就有6人入选,这6人全来自黄埔村。又如黄埔村人胡璇泽,1877年被清朝政府任命为驻新加坡领事,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领事,之后,他又先后被俄国、日本委任,同时身兼三国领事,在外交界传为佳话。
尤其是从黄埔村走出去的梁氏家族,梁经国在贸易经营发财之后,在村内建起左垣家塾,让自己的子孙接受名师教育。其后代梁同新、梁肇煌、梁肇晋、梁庆桂、梁广照等,从重经商到重教育,由商而仕,再成为研究学者,创造了黄埔村一家走出7代名人的历史佳话。如梁经国曾孙梁庆桂作为清朝政府官员,曾赴北美兴学,自己出钱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多个城市用两年时间创办了12所华侨学堂,被誉为“华侨教育开山之祖”。
黄埔村最大的特点是村港一体化及与众不同的地理人文,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形成了独特的黄埔村现象。
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1984年,美国驻广州领事馆与广东省外事部门联合举办了“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200周年纪念活动,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也提到了“中国皇后”号。2006年7月,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和王后西尔维娅,携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在相隔260多年后重访广州,并专门到当年停泊“歌德堡”号的黄埔古港参观。这也充分说明,黄埔古港在今天对世界仍然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历史价值深厚
黄埔村的价值在于它有景、有史、有人,村内有不少街巷名,如安和里、仁爱里、善德里、沙市义街,都带有和、仁、善、义等字,这些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文化符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人。虽然黄埔村已不复昔日黄埔港口码头的繁荣景象,但依然显示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特色的古祠堂、古民居、家塾、宫庙,以及砖雕、木雕、灰塑等在村内随处可见。
早在1999年,海珠区文化部门就开始对黄埔村的文物建筑进行摸底调查,2002年7月,黄埔古港遗迹和黄埔村早期建筑被定为广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黄埔村现存文物建筑包括祠堂14处、家塾4处、宫庙1处、园林建筑1处、商业遗址2处、古民居若干处。2009年,海珠区启动了黄埔古村保护改造项目,并遵循抽疏保旧、完善配套、适度开发、商业运作的原则,把不损不丢一砖一瓦作为修缮原则,目的在于凸显黄埔村的历史文化底蕴,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古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
在黄埔村历史文化建筑修缮过程中,有关部门还邀请古建筑屋主的后人和黄埔村村民参与保护制定实施方案的论证,严格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技术的原则进行修复,全面保留黄埔古村原始的建筑风貌,再现当时对外贸易港口的特色风情。其中,梁氏宗祠、胡氏宗祠、姑婆屋、梁询故居、端生家塾、左垣家塾、潮江胡公祠、子牙居、冯佐平故居9栋古建筑,以及作为黄埔村历史商业文化展示地的黄埔直街(商业街遗址)均已完成修缮。同时,根据村内的实际情况,对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村内的公共基础设施等进行了升级改造。
走进黄埔村,经常能看到一些游客在诸多深具历史意义的建筑群前拍照留影,也有一些游客手拿导游图在仔细寻找着古村与古港的历史遗迹,还有一些游客置身于古祠堂、古庙宇、古街巷、古民居,感受着黄埔村昔日的繁华。梁氏宗祠“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运用实物、模型、图片、3D动画、电子沙盘地图等方式,艺术地再现历史上前港后村、港村一体的辉煌;已经恢复的旧商业街——黄埔直街,引入了广雕、广绣等工艺及商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的黄埔村,以其港村一体的独特文化元素,在2012年荣获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第一名。
确切地讲,家是村的缩影,城市是家的扩大,一个村落的文化价值观,可以对一座城市的发展进步产生影响。黄埔村作为世界进入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地,最珍贵的价值是其背后蕴藏着的特色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的价值不可以简单地用经济价值来衡量,而是需要挖掘其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此,广州市海珠区制定了《海珠区关于加强文化名区建设实施意见》及相关措施,采取保护古村与传承精神并举、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并重的方式,对黄埔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使其成为提高海珠区文化品位的推动力。 (原标题:黄埔村----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