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朱氏祠堂
张祺琪 陈世洲
今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汝城古祠堂群”名列其中,这块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让全县上下兴奋了许久。当地政府部门表示:“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尽快把汝城县的文物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并将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效益”。
时隔4个月,汝城当地有关部门借助“国保”古祠堂群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的计划也正在有条不紊的实施中。
700多座古祠堂穿越古今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在汝城,几乎每个村子都有祠堂,目前,全县有建于宋代至民国时期的古祠堂710多座,其中保存完好的古祠堂近300座。
湖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万里说,这些古祠堂是反映中国乡土社会的“活化石”,综合反映理学文化和中国古代汉族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汝城每一座祠堂都记载着一个宗族迁徙演变的历史,从祠堂留下的堂号、门匾、堂匾、楹联、书法、碑刻的字里行间,依然可以触摸到其脉搏的跳动。这些楹联、牌匾内容多为歌颂家族名流身世和对家族子孙的美好祝愿,皆出自名家之手,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篆、隶、真、行、草、楷等各种书体依然飘逸俊秀,凝重端庄。
汝城县文广新局局长陈建平介绍,汝城古祠堂群受岭南、赣南、湘南建筑文化影响,以其特有的梭形直梁型穿斗系柱梁结构、湘东南特有的多层出45度挑檐枋组合,以及大量使用如意斗拱及插拱造技术而有别于湖南其他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堪称我国南方建筑博物馆。
一座座沧桑、厚重的古祠堂,昭示着汝城悠久的历史渊源与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吸引着游客慕名而来。汝城县旅游局局长刘辉对记者说:“每年来这里参观祠堂的游客有四五万人,虽然不多,但对于偏远的汝城来说,已是热闹非凡了。”
古祠堂保护任务艰巨
文物古迹保护过程中的“疑难杂症”纠结着每个文保工作者。陈建平坦言,汝城古祠堂的保护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文物管理部门在处理村民拆旧建新时,遇到的难题是,祠堂产权属于村民,文物部门无权异地安置更无钱‘赎买‘村民的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和解决村民民生问题矛盾突出。”陈建平苦笑。2011年5月实施的《汝城县古祠堂保护办法》规定:“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古祠堂保护、维修的行政领导工作。”但由于各方面条件制约,目前管理责任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在古祠堂的维修中,文物管理部门只对报告维修和发现维修的古祠堂实行了指导,还有许多古祠堂的维修属于文物管理部门不知情的自发行为。有的村民片面追求实用、美观,任意改变古祠堂的原有布局、结构和外观,有的粗制滥造,有的以现代建筑方法来做,未按原来的形制、材料、工艺进行维修,甚至使古祠堂在维修中损毁。
古祠堂保护与开发并重
去年底,汝城成立古祠堂保护协会,此举对推广汝城古祠堂文化、助推旅游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是汝城县古祠堂保护和开发新的里程碑。
文保部门充分依靠和发挥乡、村的行政管理职能,特别是发挥好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将管理重心下移,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大维修管理力度,实行县、乡、村联动,加强监管和指导,使古祠堂的维修规范有序;加强古祠堂维修队伍建设,建立若干支专业的古建维修团队,并加强技术培训,使古祠堂的维修高质高效;加大执法力度,对擅自在古祠堂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新建、改建、拆除建筑物的行为严格依法处理。
据悉,近4年来,汝城先后对73座进行了维修的古祠堂实行“以奖代补”式的鼓励,村民自筹维修资金1062.2万元,一大批濒危的古祠堂得到抢修保护。对已审批的古祠堂维修项目,做到了审批有序、监管到位,达到了“修旧如旧”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效果。
汝城县委书记廖桂生介绍说,当前,借助厦蓉、炎汝两条高速公路带来的便利和机遇,汝城进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发展以古祠堂为主的特色文化旅游的历史性时期。汝城拟筹建文化旅游产业公司,整合资源,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加强研究挖掘,加强配套建设,加强机制创新,加强营销策划,尽快把古祠堂的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效益,为旅游兴县做出应有的贡献。(原标题:汝城古祠堂的文化产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