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创建成果
●示范区创建期间,宝鸡市各级财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12亿元,同时,公共财政对公益文化的投入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至2012年,市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分别较上年增长33.3%、39.2%、39.9%,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大力实施周秦文化示范区建设,投资近4亿元建成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石鼓山公园,投入2.6亿元建成周礼文化主题公园,投资1.4亿元建成东岭文化廊桥,投资1500万元建成宝鸡民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多方筹措资金,实施县、镇、村文化馆站室建设改造。投资8000多万元,实施了3个县区“三馆”新建、5个县区图书馆和文化馆的改扩建及4个县区“三馆”的改造提升;投资7000万元,在市区新建影剧院3座;投资6163万元,新建了6个重点镇的综合文体中心,改造提升了114个镇(街道)文化站。结合基层阵地建设,落实了社区和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的活动用房。此外,市区建成各类文化公园、广场121个,县、镇、村建成文化广场1868个。
●积极实施文化惠民项目,坚持品牌带动服务。2012年,市级文艺团体举办文化惠民公益演出125场,全市共举办各类公益演出1500余场,各级文艺团体演出近万场。“宝鸡激情广场”经过1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1个演出总团和69个遍布城乡的大家唱、舞蹈队、秧歌队、锣鼓队等分团,骨干成员达7000余人,成为全国知名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建活动启动后,还在市区推出了“话剧月月演、秦腔周周唱、电影假日放”等活动。
创建亮点选评
依托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建设中,宝鸡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充分挖掘姜炎文化和周秦文化资源,建成了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效融合。
实施图书馆“馆(点)线制”,提高图书资源的流转和利用率。以市图书馆为总馆,12个县区馆为分馆,广泛吸收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图书馆加盟,建立外阅点128个,并且将1713个农家书屋纳入总分馆(点)线服务体系,建成了以流动服务车为“线”,馆点结合、遍及城乡的图书服务网络。全市公共图书馆2012年接待读者120余万人次,书刊流通218万册次,实现了图书数量有限条件下的服务功能增量。
探索建立了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星级服务管理办法,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贴、演出资助等方式,积极扶持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市财政列出专项资金对优秀业余文艺团队分别奖补,为参与人数多、影响大、反响好的群众团体配备了器材设备。截至2012年底,全市登记在册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达2023支,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原标题:陕西宝鸡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