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好戏剧工作坊”的话剧《***手》剧照
易添麒
9月20日晚,长沙民间话剧团“靠谱儿戏剧工作坊”的话剧《一票难求》在“文艺复兴剧场”首演。其门票在演出前几天就已售罄。而长沙另一家民间话剧团“没想好戏剧工作坊”的话剧《掌柜的在吗》在2013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上也表现不俗。但尽管如此,长沙民间话剧仍是“赔本赚吆喝”。
数年培植话剧发展土壤
在“没想好戏剧工作坊”制作人李韧的眼里,长沙民间话剧有如一支“空降”部队:几个跟话剧没关系的人数年如一日地推动它发展。“没想好”创始人俞毅的职业是企业培训师,而“靠谱儿戏剧工作坊”负责人付忠良则创办了一所艺术培训学校。2010年,李韧开始为长沙话剧奔波,他先后造访德国、奥地利、瑞士、捷克、埃及等国家的一流剧场。他说,“其实我知道长沙民间话剧发展的土壤远不如国外肥沃,常常觉得长沙要是没有这两个话剧团体是件很正常的事。”
然而,长沙不仅有了“靠谱儿”“没想好”这两家民间话剧团体,还有了一个民间话剧公益推广组织——荒岛戏剧社。9月14日这天,荒岛戏剧社的部分骨干在一个酒吧里小聚,主要负责人曾文偲希望将自己10月份婚礼的一部分编成一场话剧。“既有个人喜欢的因素,也是探索民间话剧存在和发展的模式。”从大学开始就专注于话剧表演和推广的曾文偲说。
为了在话剧“荒岛”上开拓出一片适合话剧发展的土壤,荒岛戏剧社在酒吧、公园、街头等地方开展剧本朗读、肢体表演等创意性话剧活动,还为“没想好”等民间话剧社团的演出信息进行义务推广。
正是在这些民间话剧团体的努力下,长沙观众才能看到很多性价比较好的本土话剧。从2011年至今,“没想好”的《公公没想好》、《斑马、斑马》、《***手》、《非她不娶》,“靠谱儿”的《普通美国人》、《擦枪走火》、《孤单先生》着实为长沙话剧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让长沙人习惯身边有戏
2009年,“没想好”的第一场戏《爱情没想好》在“46酒吧”狭小的舞台演出,那一次,他们只卖出去19张票,每张票20元。到2011年,“没想好”的《公公没想好》在湖南大剧院演出3场,800人观看了演出;同年的《斑马、斑马》演出6场,吸引了1000多名观众前来观看;2012年到现在,《***手》、《非她不娶》、《掌柜的在吗》相继出炉,效果都不错。
“演员们没有钱赚,忙活很久的演出常常换不来一顿夜宵钱。收获也许就是获得不同的生活体验吧。”荒岛戏剧社负责人喻琢成说。尽管如此,多年的坚持仍让长沙话剧积累了不错的底子。《掌柜的在吗》导演王亮正是在这几年里逐步成长起来的。起步阶段更换过许多演员,经过多场次的演出,一个不错的民间话剧演员团队已基本形成。“今年我们演出了近60场。舞台能真正磨砺一个人,演员们说现在完全不会再紧张了。”李韧谈到成长起来的导演和演员班底,颇感欣慰。
“没想好”有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爱剧场”,可以进行节目排练和演出。以前他们常在湖南大剧院演出话剧,但这里的灯光、舞台并不能达到话剧演出的标准,其他剧场不是太小,就是效果更差。2012年,由于场租逐年提高,“没想好”只得自行筹建小剧场。
民间话剧让话剧消费更加平民化。《在西厢》、《夜店》、《恋爱的犀牛》这些曾登上湖南大剧院舞台的引进话剧,门票至少也要上百元,好位置则上千元。而长沙小剧场话剧最贵的票价不过百来块钱。
当问到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时,李韧表示资金这个硬需求还是难以解决。“长沙民间话剧要想红火,就要做到出好戏、低票价这两点。我们的票价已经低到不能再低了,只能做到尽可能提高演出质量,让爱话剧的长沙人身边有好戏看。”李韧说。
长沙民间话剧还缺什么
“没想好”、荒岛戏剧社这些民间话剧力量一直尝试通过QQ群、手机等媒介推送消息,建立稳定的话剧爱好者群体,然而由于一部话剧排练和演出周期较长,受众群体变动太大,这一举措收效甚微。
湖南大剧院影业公司总经理黄蓉认为,本土原创话剧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与生活气息,但长沙话剧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后备人才等方面,均无法与北京、上海相提并论,要持续发展,还须进一步探索合适的商业模式。
喻琢成认为,长沙话剧市场还有待发掘。话剧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排练产出时间也较长,话剧的受众群体确实很难稳定,市场也因此难以打开。对此,李韧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话剧需要人力财力的投入,但是短时间难以获得显性的回报。
事实上,即使是国有剧团,在优秀演员、编剧、导演培养和受众群体的积累上也不能一蹴而就。国家一级导演何艺光认为,长沙民间话剧除了节目题材要更加适应群众需要外,还要注重生产、创作的规划性和季节性安排,让观众有固定的期待,这样才能有稳定的受众群体。“话剧不是歌舞,即使是民间剧团,也要注重演出的规范性,多钻研话剧创作和产出规律,提高节目质量。这将是个长期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何艺光说。(原标题:长沙民间话剧还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