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至6月,话剧《红旗渠》开始了在武汉、长沙、南昌、宁波、绍兴、杭州、苏州、太仓、上海、南京、徐州、重庆、莱芜、烟台等10多个中心城市的巡回演出。该剧自2011年首演至今,已在北京、上海、重庆、吉林、山东等11个省市50余个城市进行巡演,演出156场。《红旗渠》所到之处,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在巍巍太行山场景前,在激昂苍凉的主题曲中,在战天斗地的英雄群像下,人们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流金岁月。观众们被剧情深深打动和感染,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并为之潸然泪下。
《红旗渠》为什么能演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它的成功有何诀窍?近日笔者走进其成功的台前幕后——
表现不屈不挠的红旗渠精神
话剧《红旗渠》是由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原河南省话剧院)几代人精心打造的一部艺术精品。1952年,当时的河南省文工团改编为河南省话剧团,2000年更名为河南省话剧院。2012年,改为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也是河南省内目前唯一一个话剧专业艺术团体。60年来,省话人继承和发扬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严肃而健康的艺术作风,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推出了一批反映当时现实生活和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剧目,如《春风吹到诺敏河》、《夺印》、《女飞行员》、《带兵的人》、《祝你健康》等。1964年,河南现代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推出的根据李凖电影文学剧本《瘦马记》改编的大型话剧《龙马精神》,被中宣部调往北京演出,接受中央领导检阅。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河南话剧界开拓了新的题材领域,一大批优秀作品相继问世。《白色别墅》、《犯人李铜钟》、《流泪的红蜡烛》、《救救她》、《高山下的花环》、《金色的龙船》、《黄河纤夫》等剧目。1983年,根据蒋子龙小说改编的同名话剧《锅碗瓢盆交响曲》在省会和京、津演出100多场,被称作“话剧舞台上的一枝报春花”。1985年初上演的六场话剧《千秋功罪》连续演出百场以上。
进入21世纪,省话人又相继创作排演了大型话剧《百姓书记》、《宣和画院》以及小剧场话剧《福兮祸兮》等。2003年,《福兮祸兮》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演出,受到业内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并获得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银牌奖及河南省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和黄河戏剧探索奖。根据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梁雨润先进事迹改编的大型话剧《百姓书记》在省内外演出百余场,并获得河南文华新剧目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南首部展现开封古都文化、反映历史变迁中当代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守望与坚守的大型方言话剧《宣和画院》先后参加“向祖国献礼——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河南省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和第六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并受到好评。一代又一代省话人,也正是凭着百折不挠、奋勇当先的不屈意志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神话”。
红旗渠、话剧《红旗渠》更与省话人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凝聚着几代省话人难以割舍的情结,从90年代开始,省话人就梦想着能把“人工天河”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搬上舞台。几次动议,几番上下,这个企盼终于在河南省委2011年响亮提出“红旗渠精神”的指引下得以践行。
难以割舍的“红旗渠”情缘
大型话剧《红旗渠》的创作排演,对于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来说并非偶然,两者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渊源。早在60年代红旗渠修建时,省话剧团就派人深入修渠工地采风,与修渠民工同吃同住,几乎与红旗渠修建同步创作了《风展红旗》,首演于林县人民剧院,反响热烈,到70年代中期仍久演不衰,后更名为《战太行》,并应文化部邀请进京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优秀剧目展演。时隔半个世纪再排《红旗渠》,这份动力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凝聚了省话五代人对红旗渠的情感,是这份情感随着时间推移变成如今挥之不去的情结。
大型话剧《红旗渠》创作立项之初,中心就明确提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来打造话剧《红旗渠》,克服一切困难将此剧搬上舞台。该剧编剧杨林就是林州人,他的父辈们就是当年红旗渠的建设者。可以说,他本人也是听着红旗渠的故事、喝着红旗渠的水长大的,对红旗渠有着特殊的情感。该剧自剧本创作始历时4年多,期间多次召开不同层面专家座谈会,对剧本提出意见,并进行了5次大的修改,小的修改不计其数。排演前组织剧组主创人员和演职员工多次赴林州体验生活,“接受精神洗礼,重走修渠道路!”
2011年5月,该剧开始进入集中排练。剧院五代人齐心合力,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将该剧立上舞台。由于此台话剧需要角色较多,许多演员均主动放弃在外拍摄影视剧的高薪,回到剧院参加该剧的排演。离退休老同志也积极参与,不计个人报酬,辅导年轻演员,并参加演出。全体行政后勤人员齐上场,参与担任群众角色和舞台工作。
大型话剧《红旗渠》以恢弘的气势,全景式的叙述方式,正面展现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历程,力求以今天的视角,对红旗渠精神做出独特的诠释。创作者们本着对生命的敬畏,笔触人物心灵深处,细腻刻画人物思想情感。作品追求史诗般的品格和艺术化的体现,用生动感人的人物群像、生活细节,描绘一幅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艺术画卷。
主旋律话剧在全国持续引起冲击波
2011年7月27日,大型话剧《红旗渠》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首次正式公演。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主要领导观看了演出。该剧演出时,座无虚席,观众反响强烈,一台两个半小时的话剧引起观众数十次热烈的掌声,剧终后观众高声欢呼,久久不愿离去,这是近年来话剧演出所罕见的。演出结束后,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卢展工同志盛赞该剧弘扬了红旗渠精神核心——为民、奋斗。
2012年7月,大型话剧《红旗渠》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巡回演出在济源市拉开帷幕,主题为“‘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优秀剧目全省巡演”。巡演活动的举行,充分发挥了优秀文艺作品引领社会、教育人民的作用,让广大观众充分享受河南省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
2012年8月,大型话剧《红旗渠》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向党的十八大献礼“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并作为开幕式首演剧目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演出结束后,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王文章同志上台接见演职员并合影留念。他说:“真诚祝贺话剧《红旗渠》演出取得圆满成功!《红旗渠》这个剧写得非常好,演得也非常好。红旗渠是我们的前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改变命运,在太行山上树起的一座造福于民的历史丰碑。而你们通过一台演出在戏剧舞台上树立起了一座艺术丰碑。这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演员角色把握非常准确,内心体验非常丰富,满台非常有功力的表演艺术家,把这个剧真是演活了。” 80多岁的文化部老部长贺敬之看完后非常激动,很有感慨地说:“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这种精神、太需要这样的好作品了!”
2012年11月6日、7日,话剧《红旗渠》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由此揭开了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原风——河南文化周”,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等出席开幕式并观看演出。恢弘的气势、高超的演技折服了上海观众,全场响起掌声多达数十次,演出空前的成功,惊艳申城。
5月14日至6月1日在重庆市各县区进行了巡回演出,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该剧目前又接到了多个省份的演出邀请,10月,该剧还将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在传承创新中不断砥砺前行,以稳定而又坚定的脚步,不断彰显着河南话剧迈向新世纪的新气象、新姿态。《红旗渠》的冲击波,还在延续……(原标题:红旗卷西风 碧龙游太行——大型话剧《红旗渠》在全国激起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