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河南林县人民历时10年,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人间天河——红旗渠”,一直成为当代作家、剧作家们创作的重大题材。历史告诉我们,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引水灌渠,它在人们心目中早已定格为一种民族胆识、民族智慧、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标志。它已经融入了中原人、中华民族的血液,进入到了文化层面。所以,写红旗渠就是写穿越时空、亘古不朽的一种品格、一种文化。可喜的是,河南省话剧院推出的同类题材话剧《红旗渠》(编剧杨林、导演李利宏)抓住了红旗渠的魂灵,把它当做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时代的精神谱系去书写。把艺术视角投向了人的文化心理层次,投向构成乡土图景的、素朴的山乡生活气息,让我们欣赏这片乡土的原始风貌和文化色彩,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解读。
一片乡土与一种精神
人们提起红旗渠,不能不提到红旗渠精神,不能不提到杨贵和林县人。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生长在这片乡土中的。人们不会忘记,这片乡土的底色是缺少光泽的,在它的深处埋下了贫穷之根。该剧一开始,就让人们面对这块贫瘠之地。县委书记杨贵首先向林县县委一班人解读这片乡土的独特性:“同志们,开会之前,我先请大家看三样东西。第一,看看咱们脚下的这些庄稼地……第二,请大家看看这条近在咫尺的浊漳河;最后,请大家看看身后的这座山……”杨贵的一番话有三种含意:一是乡土是厚重的,同时又是沉重的,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来;二是乡土又是一道难解的命题,期待着我们找出答案;三是要改变这片乡土,首先要改变人。以杨贵为代表的林县县委一班人,决意给这片乡土注入“强心剂”,注入共产党人的承诺。这种承诺、这种愿望、这种力量,一寸一寸地浸润、激活了这片乡土,在村民们干涸的心田里萌生出与命运抗争的信念与意志。村民们的这个转变过程也是十分艰难的。从剧中的场景中,我们看到了村民们在涉及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家族利益面前暴露出的思想准备不足。林县人就是在这种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情愿到情愿的心理跨越中,向着既定目标迈进,向着心中的精神高度攀升。
一个人的故事与一个时代的印痕
写红旗渠不能不写杨贵,也不能轻描淡写地写杨贵。在那个年代,杨贵处在林县县委书记的位置上,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关乎县委一班人的形象,关乎林县一代人的命运。美学关注的是独特的存在。该剧写出了杨贵敢想敢干、敢于承担的一面,又有他礼贤下士、平易近人的一面;既有他大气、大度和包容的一面,又有他焦虑、痛苦和无奈的一面。特别是他与副县长黄继昌之间在思想、心理和情感冲突的处理上,很有亮色,很有深度,别具功力。
杨贵的特殊岗位、特殊身份、特殊责任,决定了他处处要和人民群众在一起。首先,剧中让他出现在修渠大军被堵的山道上,面对眼前乱作一团麻的混乱情景,他从容应对,化险为夷。接着,让杨贵出现在拆除祖宗祠堂的现场。面对一部分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杨贵当着众人的面,跪拜祖宗牌位,向村民们郑重承诺,化解了众人心头的疑虑和担心。同时,又让杨贵当着省委调查组的面,当着村民们的面,当着县委成员的面,双膝跪在了继红母亲的面前。这是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场面。杨贵当着众人的面深情地表示:“吱吱,我知道,我欠你一盆洗脸水;金锤四兄弟,我欠你们一顿饱饭;继红、凤兰我欠你们一个家。太行山,你听着……不管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泼上牺牲掉我们这一代人,也要把你劈开,让漳河水流进林县!”戏剧关注的是人的内心情感和灵魂深处的暗流。杨贵与人民群众的这种深情,这种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冲击和情感触动。
写杨贵必然要写修渠工地。该剧避开修渠工地的大阵势、大场面,巧妙地把注意力放在修渠人的身上,编织发生在修渠人身上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观众的视线转移到品味修渠人以苦为乐的生活诗意上,品味“饭要吃饱、活要干好”的原汁原味的山里人憨厚的性格上。用一双布鞋、一个垫肩、一碗水、一段快板书,传达着山乡本色,传递着人间真情。
写杨贵必然写人们所处的那个年代。杨贵当时所处的年代,一切都要“政治挂帅”,一切都要“绝对服从”,一切都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在那样的年代里,要干成一件事是多么的不容易。杨贵最了不起的,就是他能顶住压力、排除阻力,营造了一个干事创业的内部环境。
一条渠的艰难与一代人的壮举
一条修了10年、跨越两省、绵延数百里的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修筑起来的。为了修这条渠,可爱的小姑娘吱吱死了,青年突击队队长李继红死了,铁姑娘队队长凤兰死了,金锤四兄弟死了……林县多少条生命献给了这条渠,多少个家庭因为这条渠而缺儿少女,多少位老人的晚年,因为这条渠而陪伴着一张烈士证书走完人生。剧中在叙说这些人、这些家庭的壮举时,把人们内心深处的这种伤痛,化作了一种大义。失去儿子的继红娘,不仅一再阻止族人们要向杨贵讨个说法,还把儿子的死说成是为她这个老娘而死的,是为让娘能喝上一口水,让娘能掀开缸盖有水做饭、有水和面。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在她身上展现了一代林县人崇高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她提升了一个民族的道德标尺,夯实了一个时代的价值基座。这是该剧在文化层面上作出的很有深度、很有品位的表达。
一条红旗渠不仅牵动着林县人民的心,而且还牵动着社会方方面面。各种看法和议论,矛头都指向了杨贵,指向了林县县委。编导把对杨贵的调查几乎贯穿全剧,特别是在该剧的每一个关节点上,都有调查组的身影。这种做法是把调查组作为全剧的一条副线,与修渠工程这条主线相照应,更增添了剧情推进的内在驱动力。
该剧的着力点还在于,林县人在修渠的艰难过程中,实现了由小我走向大我,由单纯走向成熟的人生境界。在每一个人身上,除了乡土本色,乡土性格外,又融入了红旗渠大协作、大会战中生长出来的大视野,大气派,大情怀,大志向。这种宝贵的精神元素造就了一代林县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色。那种刚毅与韧性,那种执着与耐力,那种自强与自信,那种真诚与坦荡,那种大度与从容,形成了一道亮丽的精神图景,形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资源、文化资源。
红旗渠改写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创造了一个人间神话。话剧《红旗渠》也以丰富的人性内涵,纪实式的故事情节,诗意的乡土表达,让我们回味与记忆。(原标题:一座精神丰碑的乡土表达——话剧《红旗渠》的主题价值与文化意蕴)
已有 0 条跟帖 |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
| |||||||
| |||||||